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时间:2022-08-24 03:30:59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作为化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化学课程教学是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绝好机会。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化学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宽容但不姑息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使生活变得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能够平等地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的观点,尊重每个同学的研究成果。

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中学的化学知识,尽管是化学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但是就其所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1.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如给学生演示含硫火柴燃烧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可以再增加若干实验,指导学生明确: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不是硫,而是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量变到质变

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物质的质变,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如燃料的燃烧,氧气的量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则是一氧化碳。无机物中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它们虽然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但是它们晶体内的原子结合方式、空间位置不同,所以性质也有明显差异,金刚石坚硬石墨滑腻。

3.对立与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中不同倾向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教师可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氧化与还原同时进行,它们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在化学反应中。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树立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祖国的无畏精神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述序言时,介绍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如造纸、火药、陶瓷、青铜器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辉煌、卓越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七章酸碱盐教学中,介绍近代侯氏制碱法以及侯德榜本人事迹。众所周知,三酸二碱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仅能生产纯碱显然是不行的。侯德榜开始设计一个可以同时生产氨、硫酸、硝酸和硫酸铵的硫酸铵厂。他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换取了来自英、美、德、瑞士等国的许多厂家的设备,加上本国所造设备,最后竟能全部配套建造,这种精明能干连美国的许多经理都佩服。这些充分显示了侯德榜的学识才干和细心经营,是中国人的骄傲。

平时课堂穿插介绍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将我国在近现代化学中取得的成就融入学科知识讲解,能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雄心。

2.挫折教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诺贝尔为了生产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进工艺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亲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地思考、分析,更投入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为了试验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非常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发明了胶质炸药。

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顽强勤奋的优良品质,勇敢地面对暂时受到的挫折,冷静地思考,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去寻找正确的道路,明确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挫折在所难免,但挫折未必是坏事,只要正确对待,不断地吸取教训,就能产生再生力,从错误、失败中获得成功。

3.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使人类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地球的根本途径。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经济的增长,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人类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是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学生加强珍惜资源的教育尤为重要,这点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教材中能源的利用、海水资源的利用、煤、石油的综合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等都是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四、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自我生成,它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在课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讲、去写、去研究、去张贴化学墙报、举办化学讲座、报告会、进行化学知识竞赛、组织化学兴趣晚会、参观访问、开展化学小组活动、制作教具、编写化学习题、课外读物、绘制化学挂图等,多种形式并举,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以达到教育目的。

我校每周有两节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课,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分别用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奶粉中三聚氰胺的组成及对人体的危害”等社会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还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德育价值,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在教学中力求双赢。

上一篇: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