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带地图的旅程

时间:2022-08-24 03:11:43

未带地图的旅程

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从80年前第一次“东方之旅”到现在的“创享之旅”,法国汽车品牌雪铁龙努力贯彻实践的实际是一次创新之旅

1931年4月4日,雪铁龙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Andre CITROEN)策划组成了―支探险车队,40位勇士分乘14辆履带车,分成“帕米尔”和“中国”两组,分别从贝鲁特和天津向新疆进发,穿越伊拉克、阿富汗、跨越喜马拉雅山,在阿克苏汇合后,并最终于1932年2月12日抵达北京,这是雪铁龙历史上的东方之旅。

为了纪念“东方之旅”八十周年,雪铁龙于今年6月份在德国柏林发起了“创享之旅”的启动仪式,并先后在巴黎、莫斯科、北京、武汉、南京、杭州、广州以及上海举行盛大活动和概念车展示。

2011年10月21日,鸟巢南广场上,一群人举着手中的相机或手机,追着一辆飞奔加速的车子不断地拍照,作为雪铁龙“创享之旅”北京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雪铁龙概念车SURVOLT和GTByCITROEN的“体验之旅”吸引了在鸟巢附近观光的大批观众。

此次“创享之旅”北京站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外面的老爷车展区、概念车展区、讲述雪铁龙发展历史的“传奇馆”和雪铁龙在中国发展的“创新馆”。通过这四部分内容集中体现雪铁龙品牌的“创新”基因。

“雪铁龙始终以‘创新’作为品牌的核心理念”,雪铁龙博物馆馆长丹尼斯・于勒(Denis Huille)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人,这种创新也融入到雪铁龙的品牌中,在92年的发展历程中,这种精神一直没有改变。

引进式创新

1919年被定义为雪铁龙汽车开始的元年,但其实从1916年,安德烈・雪铁龙就开始了汽车生产的构想。当时在欧洲购车是一件很麻烦、很昂贵的事情,购车客户首先需要到制造商处购买底盘,再到工厂安装所选的车身,这种复杂的造车程序严重地制约了欧洲汽车业的发展。

见识过福特流水线作业的安德烈,决心要复制一个“法国的福特”,他果断地选择了整车交付的方式,这一创举在当时的欧洲闻所未闻。所以雪铁龙从第一款车型开始就成为前卫、时髦的代名词。

雪铁龙汽车开工生产之后,安德烈又连续去了两次美国,一次是为欧洲带来了全钢车身,一次是引入了浮式连接发动机,这都对雪铁龙在欧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4年之前,欧洲并没有全钢车身,全球也只有福特T型车上有应用,勇于创新的安德烈・雪铁龙决定生产全钢车身汽车。但当时,全钢车身技术并不成熟,即使在福特也没有大规模的普及。雪铁龙在全钢车身技术的应用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是经过两年努力,经过了技术不够成熟的B10和B12,到1926年10月,全钢车身在雪铁龙B14型车身大获成功。1926年至1928年10月,这三年间雪铁龙只生产全钢车身的B14型车,作为欧洲首家推行新技术理念的汽车厂商,雪铁龙在付出了巨额代价之后,开始焕发出盎然生机,并开始在法国和欧洲汽车市场称霸。

1929年从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欧洲,在市场萧条的状况下,欧洲大量汽车品牌破产,一些传统知名品牌甚至通过合并来度过危机。而雪铁龙从克莱斯勒引进的浮式连接发动机技术,却帮助当时车身款式已相对落伍的C4及C6系列重新焕发活力,赢得了市场认可。

革命性创新

如果说前面只是安德烈・雪铁龙本人对美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发展,那么前驱车的研发则是雪铁龙“创新”意识带给汽车业界的革命性技术。

1932年,一款名为罗莎丽(Rosalie)的雪铁龙汽车,彻底改进了乘车者的体验,使乘坐汽车具有更好的舒适性。至今该装置仍在全球范围内广为应用,这就是全悬发动机。它利用多个弹性附着点,使发动机与底盘分开,发动机的震动不再传向底盘及汽车其余部分。

“如此新颖,如此大胆,拥有如此丰富的独特技术,与前人如此的不同。”这是媒体在雪铁龙1934年4月18日推出其前驱车型时的评价。当时,为了检验雪铁龙制造全悬式发动机的能力,雪铁龙甚至还生产过一架直升飞机。

承载式车身、前轮驱动和独立前悬架,这是雪铁龙前驱车技术的亮点。由于摆脱了底盘车架以及传动轴的制约,前驱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汽车的舒适度和操控的稳定性。因此“前驱车”开启了一个新的汽车时代,这项技术的运用也使雪铁龙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成为引领法国乃至全世界汽车工业潮流的风向标。

米其林接手雪铁龙后,并没有抹杀雪铁龙的创新精神,而是继续推动雪铁龙向前发展,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微型车理念的出现。

二战前,汽车还是一种奢侈品,雪铁龙就提出了“打造老百姓买得起的低价车”这一理念,并设计和制造出了2CV(两马力的意思),它在当时被称为“四个轮子一把伞”。二战后,2CV在各方怀疑和嘲讽的目光下,一举成为汽车发展史上的偶像级车型,卖出了50077辆以上。

雪铁龙的另一得意之作,便是1955年10月亮相车展的DS19车型,“从前大灯到尾灯,它有的,别的车全没有”,这是当时媒体对这款车型的评论。然而,这一无法模仿的车型还只是开始。它的“钳夹”式散热器护栅简单至极;车轮隐藏在挡泥板下;无框车门以及可转向式前大灯(1968年出现的革新)都印证了这一点。

而借助DS的推广,雪铁龙液气联动悬挂也开始被推到台前,它确立了雪铁龙车汽车在抓地力和舒适度方面的霸主地位。它使传统的机械弹簧让位于不可压缩液体,这种悬挂系统可以确保汽车运动中保持悬架各机关之间产生联系,气体起着弹簧的作用。

这样,液气联动悬挂为车辆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且不受负荷变化的恒定高度限制。这项创新造就了雪铁龙许多代车型的成功,例如DS、GS、SM、CX和BX车型。

1989年,雪铁龙又在液气联动悬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名为主动液压悬挂的智能液气联动悬挂。随后又在1993年、2001年和2005年连续三次进行了升级。目前这一悬挂系统能通过智能软件将复杂的行驶系统与电控可变柔性和减震性的主动悬挂结合起来。

营销大创新

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42号的C42大楼是雪铁龙品牌形象全球展示窗口。作为香榭丽舍大街的一道风景,这里每天都接待2800位来自全球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

这种占据全球著名商业地标进行品牌形象展示已经不算新鲜事。但是纵贯雪铁龙的历史,其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在市场公关和营销意识上,雪铁龙同样是业内先行者。

除了1931年开始的“东方之旅”,雪铁龙早在1922年就穿越了撒哈拉沙漠,1924年穿越了非洲;1970年组织了30岁以下年轻人(2CV以及其变型车Dyane

和Mehari的车主)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巴黎喀布尔往返之旅。

1988年雪铁龙再度开始号称“龙征”的中国之行,在技师和专业人员的调配下,140位欧洲青年沿着“东方之旅”的路线,驾驶着红色的雪铁龙AX行驶4500公里到达中国。1997年雪铁龙组织的欧洲11国的热爱探险活动的年轻人,开始了贝林格巴黎一撒马尔罕一莫斯科之旅。

其实这只是雪铁龙宣扬品牌文化的一个侧面。雪铁龙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创新往往被广告界称为“神来之笔”。

1919年,在法国举行的车展上,350辆雪铁龙汽车排在车展门前让参观者试驾,从而成为第一个开辟试乘试驾先河的汽车品牌。

1922年第七届巴黎国际车展,雪铁龙公司派出喷气式飞机用尾烟喷出7个字母组成的雪铁龙LOGO出现在四百多米的高空,成为第一个在凯旋门做高空广告的品牌。

1925年到1934年10年间,雪铁龙公司用20万个个流光溢彩的灯泡,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做了由字母拼成的雪铁龙品牌logo和8个双人字行条纹图案的世界最高灯光广告,开创了在埃菲尔铁塔上做广告的先河。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雪铁龙就能够用如此充满想象力的创新思维缔造这样经典的广告瞬间,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在新的时代,雪铁龙仍然有惊人之举。比如2004年为C4上市制作的著名“舞蹈机器人’系列广告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灵感的喷涌,C4变身的机器人的舞蹈不断更新。镀铬的牙齿、闪闪发光的贝雷帽、劲暴的舞蹈动作都让人感觉到了新C4身上的科技锋芒。

2009年,在诞生90周年之际,雪铁龙了更具时尚、现代气息的双人字标和全新的品牌口号一“人性科技、创享生活”。对于这个法兰西品牌来说,如何在新时代进行营销创新是一个新课题,雪铁龙此举显示出了强烈的创新欲望。

对于2011年“雪铁龙创享之旅”的创意,雪铁龙中国总经理艾亚柯这样认识:“我们想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将雪铁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新展现出来。”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从创享之旅北京站的活动感觉到了这一点。“我们请来很多人包括记者参加活动,力图以分享故事的平和心态,来表达这个品牌一直具有的创新精神。”雪铁龙中国公关部总监刘美兰说,“这确实吸引了很多人。”

上一篇:金刚的意义 下一篇:混乱的政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