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

时间:2022-08-24 11:54:12

【前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正如陈益民所说,胡政之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对于胡政之,目前的一些著作,如王芸生、曹谷冰的《1926至1949的旧大公报》,周雨的《大公报史》和他编辑的《大公报人忆旧》,徐铸成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胡太春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王植伦...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

“谈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史,大公报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谈大公报的风云历程,胡政之又是那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之一。近20多年来,我们看到了大公报旧人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那一座座雕塑式人物一再被人礼赞,而胡政之却很少被人提及。……可以想见,胡政之,这个旧时大公报的灵魂人物,似乎正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淡去。我们需要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这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陈益民于今年6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胡政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回忆胡政之》首发式”上所说的一段话,它阐明了该社出版这本书的缘由。

的确,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有众多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胡政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胡政之所供职的《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除了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和尊重。并曾因在抗战中的良好表现,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报纸。胡政之两次入主《大公报》,先后为这张报纸工作27年,是和该报渊源最深、贡献最大的一人。同样其本人也是新闻事业的全才和新闻工作的多面手,被称为“报业巨子”、“报坛巨擘”。关于他的研究价值,《新闻记者》在2007年第8期曾发表《胡政之文集》的书评予以介绍。

《胡政之文集》2007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95万字,汇编了胡政之1912年至1948年发表的文章、讲话共720余篇,囊括了胡政之在新闻界奋斗几十年留下来的主要文章,为研究胡政之和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在《胡政之文集》出版之前,2002年6月,胡政之的外孙王瑾、孙女胡玫曾自费并得到李侠文的资助,在四川内部出版了一本《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书中收集了胡政之逝世时及后来亲朋好友、同仁们的悼念文章,社会各界发送的唁电、唁函、挽联和几篇胡政之的代表作,以及王瑾、胡玫整理的胡政之年表。

这次新出版的《回忆胡政之》分为“悼念篇”、“追忆篇”、“评说篇”三大部分,共收录了纪念和研究胡政之的文章50余篇。该书在保留《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悼念篇”的基础上,删去了原书中包括唁电、唁函、挽联在内的“哀荣篇”和“胡政之文选”部分(因《胡政之文集》已出版),新设了原书没有的“评说篇”,主要刊录专家学者对胡政之的部分研究成果。“追忆篇”在原书的“忆念篇”6篇文章的基础上,增加了《胡总经理六十寿言》、曹聚仁的《〈大公报〉的传统》、梁羽生的《胡政之?赞善里?金庸》等10篇文章,包括此前从未发表过的黄敏的《永远的怀念――追忆我的公公胡霖》。此外,还附有一些老“大公”同人和他们的后人,如已88岁高龄的谭秉文、刘诚、赵鸿钧及张篷舟之子张正则(阿晶)等人新提供的珍贵照片,包括新记《大公报》初期天津同人合影、胡政之工作照、1947年上海《大公报》同人春节聚餐会后合影等。最后还附录了胡政之为《苏俄视察记》《赵望云农村写生集》《沪战实录》三本书所作的序。可谓内容丰富,具有相当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正如陈益民所说,胡政之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对于胡政之,目前的一些著作,如王芸生、曹谷冰的《1926至1949的旧大公报》,周雨的《大公报史》和他编辑的《大公报人忆旧》,徐铸成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胡太春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王植伦的《林白水》,方汉奇主编的《〈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等,都有所涉及,但是未能全面深入。专著和资料中,《新闻界人物》第4辑中汤恒的《胡政之》、陈纪滢的《胡政之与〈大公报〉》、王文彬的《旧大公报两巨头》,还有胡政之的后人搜集出版的《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胡政之文集》和《回忆胡政之》等资料集中,可信度比较高,为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仍有不足。比如《胡政之文集》,就没有收录胡政之从1921年3月到8月在《新社会报》上发表的上百篇时评,也没有收录胡政之译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20万字的译文,胡政之发表在《国闻周报》上的文章也没有全部被收录。

过去,对胡政之和《大公报》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他的经营才能。其他方面的成就,除了他在巴黎和会的采访在方汉奇主编的《〈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中有较多揭示外,很少详细说明。特别是他在报纸政论方面的贡献,几乎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另外,除了吴廷俊的《胡政之和他对〈大公报〉的贡献》和方汉奇先生的《怎样评价胡政之》等少数几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以外,其他的研究,往往史多论少,也为后人评述留下了空间。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把研究胡政之作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如张娟丽的《报业巨子胡政之》、张湛苹的《胡政之新闻思想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还有韩晓的《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张孟军的《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张敏的《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王咏梅的《新闻巨子胡政之》等。总的说来,研究情形是逐渐摆脱“左”的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细致,走向客观、公正、全面。

在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大公报(香港)有限公司、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发起的“纪念胡政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回忆胡政之》首发式”上,吴廷俊说:“胡政之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典型个案。胡政之的新闻经历有四个方面在中国新闻史上无可取代:第一,作为中国第一批职业报人独有胡政之一人一直走过了中华民国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报人专业化、现代化的全部过程;第二,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全才,他经营编辑皆精,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全才;第三,作为中国近现代有影响的新闻人,他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影响,远远胜过其他人;第四,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胡政之与吴鼎昌、张季鸾一样,是大公报的扛鼎人物,最后独有胡政之一人把大公报撑下来,他与大公报相处历史最久。”因此他认为,对胡政之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胡政之研究仍是一座学术富矿。

陈益民曾称胡政之是“一个被湮没的风云人物”。如今,这段被尘封历史,正被徐徐揭开。■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后)

上一篇:传媒、新闻生产与公共性 下一篇:SNS:一种网络公共领域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