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环形置管法4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4 11:40:12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环形置管法42例临床观察

ぁ竟丶词】泪小管断裂;环形置管;吻合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2-01中图分类号:R 779.12文献标识码:Bお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是眼睑外伤常见的急症之一,如果吻合不良,影响泪液的排出,可造成终生流泪,对断裂的泪小管,尤其是下泪小管,常需要手术修复,恢复泪道功能。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支撑物的植入和固定是泪小管断裂吻合成功的关键。我院于1998年7月~2005年7月,采用硬膜外导管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并采取环形置管法,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男36例,女6例,右眼32例,左眼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5±4.3岁,均合并下眼睑皮肤裂伤。24 h内就诊者38眼,1~15天就诊者4眼。24眼锐器切割伤,6眼石块、棍棒击伤,6眼摔伤,4眼拳头击伤,2眼脚踢伤。

2.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2%利多卡因做筛前神经阻滞麻醉及创口周围皮肤麻醉。首先找出鼻侧断端,以直径为1.3 mm的猪尾巴探针,前端打孔带引线,自上泪点穿入,旋转,经泪囊由下泪鼻侧断端穿出,引线系住硬膜外管经下泪引入,由上泪小点拉出,并将硅胶管两端扎在上下泪小点之间,显微镜下以60丝线缝合泪小管两断端周围组织2~3针,进针距黏膜面0.5~1.0 mm,勿直接缝合管壁。50丝线间断缝合结膜及眼睑皮肤伤口,将导管固定于下睑皮肤。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5天,7天后拆除皮肤及结膜缝线,3个月后拔管,拔管后每周冲洗泪道2次,共6次。

结果

42例泪小管断裂患者,1例因眼睑伤势较重并组织挫伤,周围水肿明显,缝合后伤口感染,致手术失败。42例3个月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随访6个月无溢泪症状,治愈率为97.62%。

讨论

泪小管因特殊的解剖位置,在眼睑外伤中发生的机会较多,尤其下泪小管断裂为甚,随着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寻找泪小管断端已不再是难题,而支撑物的选择,安置方式和支撑时间就显得特别重要[1]。硬膜外导管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硬度,可起到支撑作用,且比较有弹性,易于固定。下泪小管管径一般为0.5~0.8 mm,扩张后可达1.5 mm以上。硬膜外导管直径1 mm,恰好可起到支撑作用,其头端一小孔,利于插管及冲洗,是较理想的支撑物。

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有多种方法,如上泪点注美蓝、猪尾巴探针法、泪囊切开等[2],我们采取猪尾巴探针法,成功率较高。并能直接引入硬膜外导管,不必作标志。

采用环形置管,稳定性好,不影响外观,内眦弧度正常,形态自然,保持上下泪小点正常生理解剖位置,避免了下睑及泪小管的外翻,豁裂,具有良好的导泪功能,且无剌激症状[3]。并且环形置管因支撑物不进入鼻泪管,对鼻泪管黏膜剌激小,相应泪小管炎等并发症较低,且置管期间舒适度好,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排泪功能正常。同时,环形置管可以避免硬膜外管产生的切割作用。Worst泪道探针的弯曲形态符合泪小管的解剖生理,手术中探针行进过程中顺其生理走向,自然平稳地从泪小管鼻侧断端引出,因此寻找泪小管断端比较容易,并且探针孔将硬膜外管顺势带入泪小管,作为泪小管的支撑物,减少了手术刺激性,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环形置管和泪湖中的泪液相接触,在眼睑和眼球运动影响下不断轻轻浮动,具有导管功能[4],这也解决了内眦部伤口在泪液浸渍下不易愈合的问题。

在泪小管两侧断端吻合时,我们一般不直接吻合断面的管壁,而是将离断端内管壁约0.5~1.0 mm的周围组织的上壁、下壁、前壁各缝合1针,保证泪小管断面全周接触,则愈合将更充分。不直接缝合管壁有以下优点:①易于操作,不致出现管壁的撕裂;②对管壁的黏膜组织没有刺激性,能保证术后内壁的光滑性。关键是尽量使断面对合整齐,在结扎时用力要均匀。进针距离断端2~3 mm,结扎宜稍紧,防止断端离开而影响愈合。

参考文献

[1]吴欣怡,张军和,申家泉,等.新型泪道引流装置治疗泪道狭窄及泪小管断裂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6:64-67.

[2]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78-183.

[3]潘晓晶,祝 海,赵桂秋,等.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三种硅胶管留置方式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2):1302-1303.

[4]罗 红,范寒桂,陈贵芹.硅胶环管支撑泪小管断吻合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4):430-431.

上一篇:髋关节假体置换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57例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