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功能障碍46例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24 10:53:24

小儿胃肠功能障碍46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方法及其疗效分析。方法 针对不同原发病,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保护重要脏器, 如:心、脑、肾等的功能, 改善微循环, 补充足够热量和补充电解质。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46例患儿中显效36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其中2 例死亡, 4例自动出院。有效率86.96%, 无效率13.04%。死亡者均为1岁内婴儿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应用新斯的明、碳酸氢钠、H2 受体拮抗剂及多巴胺等药物, 改善了患儿的胃肠功能障碍、微循环及胃肠道功能, 大部分患儿未发生严重的多脏器功能损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疗效

研究表明, 胃肠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一部分, 胃肠损害常常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始发或启动因子之一[1]。一旦出现胃肠功能衰竭则提示病情凶险, 治疗困难, 死亡率较高, 已成为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其诊断仍主要通过临床表现, 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 对患儿胃肠功能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作者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功能障碍的46例患儿病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儿22例, 女性患儿20例, 年龄在1个月~12岁。其中1个月~1岁13例, 1~3岁16例, 3~6岁11例, 6~12岁6例。其中重症肺炎18例, 中毒性菌痢16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例, 颅内出血3例, 败血症并感染性休克2例。

1. 2 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出现进行性腹胀不适、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法进食, 胃肠道的蠕动消失。出现不能进食、轻中度腹胀、呕吐为轻度胃肠功能障碍;出现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及消化道出血者为重度胃肠功能障碍[3]。

1. 3 治疗方法 首先需要针对不同原发病,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保护重要脏器, 如:心、脑、肾等的功能, 注意改善微循环, 补充足够热量和补充电解质。根据不同情况及根据经验,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但需要注意不能长期使用。若存在消化道出血者, 需要充分洗胃, 洗胃采用冷盐水或者碳酸氢钠稀释1倍, 经过胃管可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云南白药等药物止血。适当应用新斯的明0.045~0.060 mg/( kg·d) 皮下注射, 抑制胆碱酯酶, 增加肠管蠕动, 促进排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肠壁供血, 纠正低氧低灌注状态, 可采用小剂量多巴胺

1. 4 疗效判断 根据胃肠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显效:无腹胀、呕吐, 肠鸣音正常, 排便正常、粪潜血( - );有效:轻微腹胀, 肠鸣音有减弱或者消失, 胃液和粪潜血( +~++)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者。

2 结果

所有46例患儿中, 胃肠功能改善达显效者36例, 有效者4例, 无效者6例。所有患儿中死亡2 例, 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86.96%, 无效率13.04%。2例死亡患儿, 1例1个月大, 1例8个月大。

3 讨论

危重症感染患儿, 极易因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多方面原因引起胃肠功能障碍。危重症感染患者在机体应激状态及细菌毒素作用下, 极易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胃肠功能障碍与胃肠功能衰竭都是在危重症基础上继发的同一综合征, 前者是起病的早期, 病情较轻, 经积极治疗效果较好, 后者则是疾病的晚期, 病情严重复杂, 疗效不满意[4]。

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微循环障碍、免疫屏障损伤, 肠动力障碍, 肠道内微生物及内毒素极易通过胃肠道屏障发生迁移。细菌/内毒素的迁移可导致肺炎、脓毒败血症等。局部组织巨噬细胞分泌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激活促炎性内皮细胞, 刺激中性粒细胞长期处于激活状态, 形成恶性循环。各种炎性因子失控性释放又能引起远隔部位器官组织的严重损害, 最终导致MODS的发生。而伴随的脏器衰竭情况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5]。本组研究表明, 46例患儿中重症肺炎18例, 中毒性菌痢16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例, 颅内出血3例, 脓毒败血症并感染性休克2例。纵观原发疾病, 感染仍是急性胃肠功能碍障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胃肠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了多脏器的损害。

早期及时发现胃肠功能障碍尤其重要, 及早诊断及给予合理的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本研究采用多种药物的综合治疗, 疗效确切, 也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新斯的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 可增加肠管蠕动, 促进排气;碳酸氢钠洗胃, 可迅速有效结合胃肠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 改善微循环;危重症患儿由于病情重、无法进食或喂药, 早期留置胃管鼻饲食物及药物非常需要;小剂量多巴胺可兴奋肠系膜血管多巴胺受体, 扩张肠系膜血管, 促进肠功能恢复, 同时可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H2 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应激因素导致的胃酸分泌, 减少胃内氢离子浓度, 保护胃黏膜。本组患者应用新斯的明、碳酸氢钠、H2 受体拮抗剂及 多巴胺等药物, 改善了患儿的胃肠功能障碍、微循环及胃肠道功能, 大部分患儿未发生严重的多脏器功能损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经验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国凤.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32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6):875.

[2] 张妮,朱保权.小儿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5,11(10):909.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6): 373.

[4] 王淑珍,彭淑梅,周晓光,等.大黄对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中国妇幼保健, 2002, 17 (8): 48.

[5] 朱波,王淑珍.中药生大黄粉敷脐治疗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福建医药杂志,2008,30(2):25-27.

上一篇:月骨血管三维可视化 下一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