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理论实现国际化趋势研讨论文

时间:2022-08-24 09:37:51

管理沟通理论实现国际化趋势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萌芽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科学管理”的出现而初显;发展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行为科学”的盛行而发展;飞跃阶段:管理沟通理论凭借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突破而飞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科学管理理论及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对初始下行沟通的研究、泰勒职能工长制的初始下行沟通、埃莫森直线组织的下行沟通、韦伯的行政组织沟通、法约尔的等级链沟通和跳板沟通、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行为科学理论逐渐产生、梅奥的人际关系沟通、巴纳德的社会系统沟通、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沟通、明茨伯格的领导行为沟通、20世纪中叶,支持管理沟通的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蒙决策理论的沟通、彼得斯的感情沟通、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沟通、德鲁克的知识型沟通、萨维奇的知识网络沟通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的研究,综述了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总结了不同阶段下管理沟通理论的特征,以及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管理理论;管理沟通理论;理论发展

根据管理沟通理论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本文划分了三个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的萌芽阶段、管理沟通理论在行为科学理论中的发展、以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为背景的现代沟通理论。

一、萌芽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科学管理”的出现而初显

在科学管理理论及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对初始下行沟通的研究,对沟通理论的聚集点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代表人物有泰勒、埃莫森、韦伯等。此时阶段的沟通实践和研究集中在非个人性沟通-组织沟通,并以上下沟通和行政沟通为基本特征。

泰勒职能工长制的初始下行沟通:1895—1912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中包括实行职能工长制,职能工长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向工人命令。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没有得到推广。从管理沟通理论的角度看,泰勒关注到管理中下行沟通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保证对下沟通,即确保命令下达的准确性以及其实施的效率。1910年,亨利.劳仑斯.甘特HenryL.Gantt认为应该通过奖金制度把原来的工长的“监工”身份变成一位工人的老师和工人工作的帮助者。甘特发展了泰勒职能工长制探索的下行沟通,并在早期下行沟通的实践中初次注意到人的因素。

埃莫森直线组织的下行沟通:1910~1915年,哈林顿.埃莫森HarringtonEmerson在其著作《组织中的个性》(1915年)中提出在企业中应借鉴普鲁士军队总参谋的组织形式,采用直线和参谋组织。在每个企业中设一位“参谋长”,下设4个主要的参谋小组,参谋人员在认真研究研究各项问题的基础上,向直线管理人员提供意见,直线组织的管理人员统一指挥和命令。这样既能发挥专业知识的长处,又不破坏统一指挥的原则。埃莫森再次从组织角度,探索了自上而下沟通的原则。

韦伯的行政组织沟通:1905年行政组织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斯.韦伯MaxWeber,指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因此组织中的沟通也是严格以理性的方式自上而下进行的。

法约尔的等级链沟通和跳板沟通:1916年,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yFayro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阐述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并提出了著名的“等级链和跳板”原则,这一原则是从整个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法约尔认为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方法首先要遵循“等级链”的原则,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联成的等级结构,沟通以等级链的方式进行,有时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同级之间可以采用“跳板”进行横向沟通。法约尔对于促进管理沟通特别是组织沟通的研究起了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思想可以认为是组织沟通理论的雏形。

二、发展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行为科学”的盛行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行为科学理论逐渐产生。行为科学采用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出发点,把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地作为“经济人”,而是作为“社会人”来研究,并集中在非正式群体规范以及对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上。此阶段对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管理沟通理论研究以横向沟通和人际沟通为特征,同时注重了非正式组织沟通和文化沟通。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明茨伯格等。

梅奥的人际关系沟通:1924—1932年,梅奥GeorgeE.Mayo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一项由国家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计划,最初是要研究企业中工作环境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的促成了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梅奥认为组织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团体并受其影响,由此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中,指出人所追求的不单纯是金钱收入,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需求。人际关系的这一系列观点其实正是体现了管理沟通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包括上下沟通和人际之间的沟通,其中非正式组织理念的提出拓宽了后人对于组织沟通领域的研究范围。可以说人际关系论的创立是管理沟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管理沟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学者认为是梅奥首次正式提出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沟通:1938年,社会系统学派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出版了《经理人员职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其组织理论。他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巴纳德指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大小或级别高低,都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信息沟通为条件的。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能通过信息沟通才能将两者联系和统一起来,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就无法统一和协调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合理的行动。因此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为了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巴纳德列了以下应该遵守的沟通原则:信息的沟通渠道要被组织成员所了解;每个组织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沟通线路;必须依照正式的路线沟通信息,不要在沟通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以免产生矛盾和误解;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而便捷;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组织工作期间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信息沟通应该有权威性。巴纳德在分析正式组织在组织与个人关系的沟通时还注意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沟通:1957年,行为科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提出“X理论-Y理论”,同时强调了参与式和协商式的管理,让职工参与决策,给职工某些发言权,并为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提供重要的机会。1966年美国行为科学家麦克利兰DavedC.Mcc|elland在其所著《促使取得成就的事物》一书中提出人的三类基本激励需要,其中包括社交需要,指出极需社交需要的人常从友爱中得到快乐,并因被某个社会团体拒绝而痛苦。他们关系保持融洽的社会关系、亲密无间、互相谅解、助人为乐。具有较高的社交需要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就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明茨伯格的领导行为沟通:1973年,领导行为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行为科学家明茨伯格H.Mintzberg指出“管理工作有10种作用,而沟通和人际关系占3成。”明茨伯格首先创立了经理角色理论,指出“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和“重视同外界和下属的信息联系”为经理角色六个特点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特点。经理们爱用口头交谈方式,他们用在口头交谈的时间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经理的生产性输出基本上能够用他们口头传递的信息量来衡量。口头交谈(包括电话交谈)除了传递的字句里所包含的信息以外,还能通过音调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来传递信息。此外,经理非常重视同外界和下属的信息联系,即重视同各方面沟通。经理同三个方面维持信息联系:即上级(总经理的上级是董事会)、外界(指经理所管理单位以外的人们)和下属。经理实际上处于下属和其他人之间,用各种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经理同外界有一个信息联系网络,以便从外界获得信息。

1974年,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也指出管理包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联系”、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包括“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德鲁克认为经理的效果取决于他的听和读的能力,取决于他的说和写的能力;经理需要把他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并找出别人在想什么的技巧。

企业文化理论的沟通: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企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T.莫尔、L.刘易斯、E.谢恩等人指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员工沟通,使企业员工同心协力,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本企业的周围;企业文化还能够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企业与社会和谐统一。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通过公共关系与外界公众进行的双向的沟通,以及企业人员与外界的交界把企业的价值体系推广到外界去。

三、飞跃阶段:管理沟通理论凭借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突破而飞跃

20世纪中叶,支持管理沟通的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理论基础的发展对管理沟通理论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现代信息和英特网为特征的网络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给现代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大支持和动力,推动现代沟通理论正在进行革命性飞跃。此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就是以国际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

西蒙决策理论的沟通:1945—1963年,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西蒙HerbertSimon出版了《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等著作,特别强调信息联系的作用,提出“没有沟通,管理过程就不会影响个人的决定。”西蒙指出信息联系是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传递,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传递。信息传递途径又可分为两种:正式。正式渠道,包括等级路线(直线信息联系)和职能线路(水平或参谋信息联系),如通知、指示、会议传达布置和各种交流,以及情报组织搜集;非正式渠道,是正式的信息联系的补充,但却有其特殊的机能。事实上,决策时利用的情报大部分是由非正式信息联系传递的。西蒙等人对非正式渠道更加重视,加权力机构放到次要的地位。西蒙认为,在信息沟通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的设计、传递和接受)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因素,为克服这些障碍因素,西蒙主张在组织中成立一个特别的“信息联系服务中心”,以收集、传递和贮存各种情报。同时,西蒙还特别重视利用会议作为信息沟通的手段。

彼得斯的感情沟通: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ThomasJ.Peters出版了《追求卓越》、《志在成功》、《振兴于混乱之上一管理革命的手册》等著作,在世界管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彼得斯提出管理的8条原则,有着深刻的管理思想的改变,有异于科学管理思想中纯理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管理界到处充满着的感情用事的人,他们是通过直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的,用直觉和简单的决策规则进行思维。因此彼得斯接下来提出的5条调动人的潜力的途径就包括了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来自他人的赞扬感到快慰;以及大多处人在寻求安全感时,好像特别乐于服从权威,而另一些人在利用他人向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时,又特别乐于行使权力。这两种途径都是彼得斯思想中,人际沟通所需要遵循的沟通原则。

德鲁克的知识型沟通:1988年,“管理学之父”、美国的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人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管理的时代。在知识管理下。沟通方式由纵向沟通转向横向沟通。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管理链,从而要求各方面的互动和联结。从总体上讲,知识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过程。其中外化是从组织外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捕捉对本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用的各种知识、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并进行集成以利于传播。内化是通过过滤来发现企业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它能帮助研究者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沟通,并将提取的知识与最适合的方式进行重新布局或呈现,以节约知识使用者时间,提高知识使用效率。中介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与兴趣,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人同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由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和使用知识三个系统组织,构成了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流转的全过程。企业传递知识有两种基本方法:编码法和人员法。编码法指的是企业将所需要的知识编辑存储在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中,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方便地接触和使用其中的信息;人员法指的是在一些知识与特定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中,知识传递的主要方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注意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对知识沟通进行鼓励并为它创造条件上,而不是企图对这些知识进行编篆和存储。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沟通:1990年彼德.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指出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是持续学习,并详细论述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通过五项修炼,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进而形成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即学习型组织。圣吉提出任何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都必须进行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圣吉认为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有别于讨论的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开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深度会谈的方式是充分地发展了团队学习的所有特性,将团队学习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圣吉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7C,其中包括与沟通密切相关的亲密合作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集体性学习把个人和团体所共有的学习汇总起来,是个人和团体集体决定组织行为的意志方法。在集体学习中,包含了超越境界的探索、为理解各种观点和课题的对话、朝着共同理解的方向互动前进。这种的精神模型可以通过坦率而自由的讨论来建立。

萨维奇的知识网络沟通:1991年,查尔斯.M.萨维奇出版了《第五代管理》,提出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例行和谐,实现“知识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的科学管理不单是重新设计企业的具体管理流程,而是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企业文化都要完成适应网络化管理需要的整合。查尔斯提出适应企业虚拟扩张的需要,应建立网络化时代的新管理观,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了其虚拟的章鱼型企业组织构架。适应这种需要,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正从封闭的、实物的、静态的管理向开放的虚拟的管理方式转变。受其影响,企业沟通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将成为第五代管理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代管理中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企业与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深度沟通的基础上的。互联网在空间上缩短了信息沟通的距离,也节约了信息交互的时间,但上网也需要成本(时间和金钱),顾客们是否愿意拿出自己有限的闲暇来和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而且他们更多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确切的需要是什么。这难免使这种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沟通受到影响。

从泰勒科学管理初始探索下行沟通开始,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研究“行政沟通”,向研究“人际沟通”发展、从以“纵向沟通”研究为主,向以“横向沟通”研究为主,进而向以“网络化沟通”研究为主发展、从以研究“单一的任务沟通”为主,向“全方位的知识共享沟通”研究发展等一系列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随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也遇到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信息网络技术在沟通中的应用,学习型组织及知识型企业的建立等等。伴随现代管理理论呈现出的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知识化、管理组织虚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手段和设施网络化、管理文化全球化等总体趋势,管理沟通理论也出现了企业流程再造沟通趋势、管理更加柔性化的文化管理沟通趋势、知识管理沟通趋势、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管理沟通的国际化趋势。在这些新的趋势下,管理沟通理论研究的发展将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Taylor,ThePrinciplesofScientificManagement,1911

[2]HenryL.Gantt,Work,Wages,andPro~t,NewYork:EngineeringMapsineco.,1910

[3]HenryFayrol,AdministrationIndustrielleetC,eneraIe,Pads,Dunod,1916

[4]HarringtonEmerson,EfficiencyasaBasisforOperationandWages,NewYork:EngineeringMagazineCo.,1911

[5]C.I.Bamard,TheFunctionsoftheExecutive,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48

[6]HerbertA.Simon,AdministrativeBehavior:AStudyofDecisionMakingProcessesin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NewYork:MacmillanCo.,1947

[7]T.J.PetersandR.H.Waterman,InSearchofExcellence,1982

[8]赵志军.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9]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10]郭咸纳.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1]D.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韩平.沟通管理:新经济条件下管理变革的基本趋势[J].延安大学学报.2003,(1).

[13]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14]朱伟、罗瑾琏、姜小梅.沟通理论与情感沟通需要——企业上下级间沟通特征与现状调查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1.(1).

[15]曹建社.谈管理中的沟通[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10).

[16]吴芸.企业管理中的沟通理论及其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3).

[17]戚宏亮、刘颖管.探析管理沟通的本质[J].技术经济.2004,(9).

上一篇:秘书基本规律具体表现 下一篇:客观状况出发探讨公司制企业评价指标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