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五姑娘”与“塔河五兄弟”

时间:2022-08-24 07:24:30

“塔河五姑娘”与“塔河五兄弟”

1958年5月底,按照农一师党委的指示,共青团农场组织人力会同下游3个农场参加了开挖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农场各连队青年以团支部为核心,组织了6个青年突击队,共计360名团员青年奔赴工地,驻扎在17公里的渠道建设工地上。各连队选择地点,安营扎寨。干部职工1人1个行李卷,1把坎土曼,1担柳条筐。沙包上、大树下、挖坑做饭,露宿荒野,开始了艰苦的人工掘挖引水渠的浩大工程。塔南总干渠地形复杂,有高达几十米的沙包,有几人合抱粗的胡杨,还有密密匝匝的红柳丛。既没有独轮车,更没有拖拉机。沙包,要靠肩膀挑走;大树,要用双手放倒;红柳,要拿坎土曼挖掉。盛夏季节,天气炎热,荒漠戈壁被晒得滚烫,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为加快进度,团员青年们在长达17公里的渠线上展开了突击竞赛。

工程进入到中后期,也是最艰苦的时期,7月底8月初,正值酷暑,挖土运输时,爬坡较高,运距又远。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连与连、班与班、姑娘和小伙之子间摆开了擂台。一些地段上层是特级硬土,下层却是流沙,沙土暴晒后干燥烫人,还非常不好运输,在渠底装一担沙土,到渠顶就得漏掉一半,给施工进度带来了影响。农场团委提出了“战胜流沙关,男赛,女赛花木兰”的响亮口号。为了争夺时间多运土,大伙将筐子里的土又是踩又是拍,压得实实的,两筐土经常能达100公斤,而且当日制定的目标不完成决不收工。当时农场给每个人的日定额是挖土8立方米,但大家都达到了日挖土18至20立方米。男女互不相让,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后。记得那时我们5个小伙子赵遵铃、赵国正、朱发全、童荣行和我(于会申),组成了“塔河五兄弟”与“塔河五姑娘”王士卿、赵桂荣、王华玲、赵爱莲、郭桂荣展开了擂台赛。记得那是个星期六,下午挖渠工地休息半天,让参战者做准备。聪明的五姑娘们放弃了休息,趁着天亮先把工地上的红柳、树根搬掉,浮土用坎土曼甩掉,到了晚上比赛时就单纯挑土。后来想想我们“五兄弟”就吃亏在打了没准备之仗,所以输给了“五姑娘”。她们在班长王世卿的带领下,与我们“塔河五兄弟”展开了对抗赛。她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流沙漏筐的大问题,把床单撕开,垫在筐子内,再把布片、头巾垫在筐底,怕坡陡沙漏,她们就用树皮、树叶垫在坡上。这样,筐子不漏沙,坡不滑,工效明显提高,居然创下了人均搬运沙土72立方米的最高工效,完成了定额的907.85%,超过了24个男青年突击组。但当时我们也挺自豪的,因为“塔河五姑娘”是在与我们“塔河五兄弟”比赛中取胜的,红花总得要绿叶陪衬呀。她们的事迹受到了兵团、农一师的表彰。农一师《胜利》报、兵团《生产战线》报先后刊登了她们的事迹,自治区还授予她们“穆桂英小组”的光荣称号。在“塔河五姑娘”的带动下,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及早完成挖渠任务,各突击队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有力地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挖渠的工程进度。

回忆起那时的挖渠开荒真叫苦,但人人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劲,大家同甘共苦。记得当时三连施工时遇到了流沙层,一度工效上不去,流动红旗被人家工效高的夺去了,大家有情绪了。团首长马上召开了诸葛亮会议,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大家想了好多办法,筐子加密、用草泥糊、用棉花塞、用破衣破布被里床单垫筐,解决了流沙漏筐的问题。全连同志齐心协力,3天平均工效为20.3立方米,重新又夺回了流动红旗。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8年9月底,南开大渠竣工,引水量117立方米/秒、可灌溉面积96万亩的南干大渠正式开通放水。而我们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开荒工作中。

回忆过去,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开发塔里木垦区时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的吃苦精神、团结精神也非常感人,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我们枕着沙丘,饮着碱水,硬是用一根扁担两只手,让沙海变成了绿洲。昔日的地窝子、荒无人烟的沙漠如今良田万顷、高楼林立,棉海、稻麦千重浪,条田成行渠成网,牛养成群猪满圈,职工生活大变样。城市人能享受到的我们团场人样样不缺,日子像吃甘蔗节节甜,想想我们当年的吃苦流汗,如今觉得真是值得。

(作者单位:农一师十二团)

上一篇:长罗侯常惠屯田赤谷 下一篇:弘扬兵团精神 铸造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