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8-24 05:45:38

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 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降低人口出生率。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并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投资体系,以推动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 经济发展

我国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前者是后者的3.2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Schultz)在探讨美国经济总产出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根源时,发现对教育、在职培训、保健、迁移等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把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并认为它是某种投资的结果。1964年贝克尔(Becker)在《人力资本》中建立了一套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体系,并对教育和培训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正确性。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提高科技含量是发展农业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水平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素质。2005年我国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的人口分别占10.37%、33.28%、38.35%、12.44%、5.56%,由于高学历者主要集中于城镇,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更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可以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业产量。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学会科学种田,掌握因地制宜的良种选择、适当的肥料与农药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的耕作技术,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第二,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低,相应地,农业收入也很低。人力资本投资能开阔农村劳动者的视野,使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并运送到市场上出售。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就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比重和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入自然会提高。第三,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可以提高其附加值。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加工技术,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2.人力资本投资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资本和劳动是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它们之间需要有个合理的搭配比例。对于我国广大农村来说,土地相对不足,而劳动相对过剩,从而使农村劳动者的边际产品很低、甚至为零。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农村家庭中,如果没有其他出路,剩余劳动力就只能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从而使家庭成员的平均产量很低,因而,平均收入也就很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力资本投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器。升学是劳动力从农村“走出来”的一种途径。当农村学生考上大学或中专,其农业户口就会转为非农户口,至少在在户籍制度上已经转移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大中专毕业后一般也都去了城镇就业。而升学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他们至少要初中或高中毕业,而且成绩比较优秀,才能从农村转移出来。打工是劳动力从农村“走出来”的另一种途径。尽管打工族、俗称“民工”在户籍制度上仍然属于农业户口,但他们确实成为城镇劳动大军的一部分,并为城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已经从农村转移了出来。而这种转移的实现也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城镇对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有健壮的体魄,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例证。民工真的短缺吗?不是,缺的是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民工,而这种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只能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

3.人力资本投资能降低人口出生率

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与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相关,还与人口出生率较高相关。近十年,我国平均每年人口出生率为14.1‰,而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要远远高于城镇。目前城镇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农村家庭有2个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甚至更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变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落后的传统观念,避免“不生个儿子不罢休”的情况发生。同时,农村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产能力提高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也会自动减少多生孩子的概率。人口出生率降低了,不仅能减少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也能将家庭财力更集中于子女的教育投资上,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建立起“人口数量减少-人口素质提高-经济发展加快”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人口的质量重于数量,人力资本重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地地道道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要加强广大农村地区干部对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贯彻教育兴农、科技兴镇的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宣传,使农民及其子女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当广大干部和农民都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就可能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一个成本问题。由于农村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人们即使认识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也可能无力进行投资,有些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就是一个例证。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对农村地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开发式的扶贫方式,将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怪圈,促进农村经济的持久发展。首先,要增加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证基本的教学硬件设施。其次,加大对教师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一个较好的软件环境。再次,给贫困学生学费、书本费等特殊补贴,鼓励他们刻苦困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工作技能。

3.完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要完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首先,认真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农村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素质。对于贫困生来说,不仅要免除书本费,还要给一定的生活补贴,以保证适龄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加强技能培训。针对成年人的在职培训,实用性较强,能很快地转化现实的生产力。当前培训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二是与农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如面粉加工等实用技术,为农村副业或乡镇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三是建筑、修理等非农产业的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民工的转化提供必要的技能条件。再次,强化劳动中介机构建设。迁移可能更充分发挥了劳动者的才能,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因而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某农民到底能否实现迁移,除了文化知识和技能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问题。乡镇民政部门应成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劳动中介机构。一方面,为民工提供城镇的用工需求信息,并为民工的教育培训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也为民工在寻找工作、签定劳动协议、工资纠纷处理等方面提供帮助,以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4][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Schultz 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con.Rew.51:1-17

[3]Becker G.S.(1975),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2nd.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

[4]黄敬宝: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4,(5):93-96

上一篇:试析资产减值准备变革 下一篇:AHP层次分析法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