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2-08-24 05:43:40

张旭的创新之路

张旭,一名普通高中学生,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英特尔英才奖”;2012年5月,他代表中国参加全球青少年最高科技赛事“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2012年年末,他被浙江大学预录取为“求是科学班”的学生。

我认识张旭是在他读初一时,当时他是学校科技社团的学生。他在中学的几年里,我见证了他的成长,为他不懈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力而感动。

关注:从身边开始

张旭出生在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的一个山村,村子旁边流淌着一条峨眉山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峨眉河。

2008年夏天,峨眉河里出现了很多绿色的植物,几乎覆盖了整个水面。这一现象引起了张旭的注意,细心的他经过观察、咨询、查阅资料后,证实这是一种藻类,为此他写了一篇关于峨眉河水藻的调查报告。

2009年夏天,峨眉河里的水藻又开始疯长,但是观察后他发现,这和他2008年观察到的藻类不同。两年的气候和环境没太大变化,水里的藻类为什么不一样了呢?联想到生物书里学到的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他猜想:是否是由于两种藻类相互抑制竞争,最后这种藻类取得了优势地位的结果呢?

带着这个问题,张旭进行了4年的研究,从宏观实验探究到藻类生长机理的研究,他的研究步步深入。

坚持:普通的孩子不再普通

4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里不算长,但是要坚持4年的科学研究,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能做到。

从2008年8月开始,张旭做起了绿藻抑制蓝藻的实验。学校里没有实验的器材,他就用买来的鱼缸和家里的勺做实验,实验重复了5次,用了半年的时间。2010年1月,当他把几百个数据和一份8千多字的研究报告交给我时,我被这个不到15岁的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所感动。

2010年8月,张旭的研究项目《多细胞绿藻对蓝藻过度生长的抑制作用》获得了“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个奖励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广州获奖回来,张旭着手从微囊藻毒素降解、合成和蓝藻生长繁殖3个角度来验证多细胞绿藻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由于所在地区缺乏实验条件,张旭得每周两次往返于相距200千米的乐山与成都之间。在4个不同实验室做实验,有些实验器材还要在网上购买。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项目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地点的查询、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全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对于一个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艰难是可想而知的。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少影响学习,张旭可以说抓紧了一分一秒,甚至晚上睡觉都只在沙发上,他说睡在床上会舒服得睡过了头,不愿起床。2010年和2011年的除夕夜,他也是在环保局冰冷的实验室里度过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3月,张旭的研究论文《多细胞绿藻对微囊藻毒素影响的探究》初步定稿了;2011年8月,该项目获得“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英特尔英才奖”;2012年5月,张旭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

过程:从技能到素养的全面提升

比赛中获得的奖项再高,也不过是对他科学探究行为的一个肯定,证明他很好地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和科学交流的技能。探究的过程、一个个困难的克服,则更深远地影响着张旭创新人格的塑造和科学世界观的建立,而且是对他人生理念的一种提升。

科学探究激发了张旭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学习动力。几年的时间,张旭不但阅读大量生物学书籍,还自学大学英语,参加国际大赛的论文就全是他自己翻译成英文的。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张旭阅读书籍的范围还包括了文学、哲学等。

得奖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恩促使张旭从技能到修养全面提升。研究及比赛的过程中,专家真诚的指导、母校对他研究经费的支持都让张旭发自内心地感谢,比赛归来的张旭,带领学校几十个科技爱好者进行科学研究,将他自己的科研经验传递给同学。不仅如此,张旭还经常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今,他正自信、独立、勤奋和踏实地成长。

(作者:四川省华阳中学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上一篇:奶茶到底含不含奶 下一篇:植物示污本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