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探讨

时间:2022-08-24 04:24:45

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探讨

摘?要 陆地三维地震勘探能非常详细地认识地下现象,可对陆地油田的评价、开发和生产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将会朝着单检波器接收、小道间距、高道密度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结合三维地震资料二次采集实例分析,对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采集设备和野外采集参数的确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二次采集;采集参数

中图分类号 P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30-01

在石油勘探史上.地震勘探对油气资源的发现和油气储量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盈的作用。与其他勘探方法相比,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是一种较为优越的勘探力法和手段。其较低的投入、较高的回报,为广大地质学家和投资者所重视。三维方法的实质是区域性的资料采集,加上密间距数据体的处理与解释。陆地三维地震勘探能非常详细地认识地下现象,可对陆地油田的评价、开发和生产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

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观测系统的参数设计和类型选择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装备、交通、地物、地形等各种因素来选择最优化参数,将观测系统合理设计。在东濮凹陷推广使用的六线四炮地震线性观测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排列长度适中。每一排列40道,长1950 m,当勘探量的层深度有较大变化时,可改变偏移距来满足不同地质任务的要求,并且在居民点及工业设施等障碍区,炮点有较大的可移动范围(炮点一般不会进人接收排列之中,而且也不会产生过大的炮检距).有利于提高采集质量,并便于野外施工。

2)具有较小的最大非纵距(即横向最大炮检距),不仅相应地减小了非纵观测误差,而且测线与非纵炮检方向(地震射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相应较小,在检波器较少的情况下便于组合设计和提高组合效果。

3)在相应的勘探面积内,此种系统较四线六炮系统的炮点数量少1/3,因此相应地减少了压地面积并降低了农业赔偿费。

还应提出的是:在地下构造起伏变化大的地区,观测系统的设计要保证在陡地层、陡断面的下倾激发、上倾接收。因此,最好使用480道以上的多造仪器、采用少点发炮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以便能够得到不同方向的陡倾角地层(或陡断面)反射,提高三维勘探效果。

此外,获得高质量地震资料对于某些地区而言,最为恰当的方法就是利用单深井激发。因为钻深井的自身费用会很高,所以接收间距一般都要小于震源点间距。采用正交对称采样观测系统是进行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时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低震源密度,使得纵向上和横向上的测点间距都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考虑成本和操作简易性的原因,目前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的是面积观测系统。

2 采集设备

2.1 Q-Iand系统

稀疏震源点在面积观测系统中能够和接收点密集结合,有效地提高道密度、减小面元数量。面积观测系统所需的地震道甚多,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我们较小的接收道距和较小的最大炮检距来进行面积观测,那么就需要的地震道要达到几万条,用人工或者一般的观测系统是难以达到这种要求的,而只有采用Q-Iand系统这类超万道地震仪才能够达到要求。Q-Iand系统采用最新高速、高精度真24位A/D转换器。48通道同时采样时最高采样间隔31.25 us,不仅采用具有超低失真性能、优于120 dB的带外抑制的先进的滤波器(截频点自动随采样频率而变),同时在软件中设有各种数字滤波器(高、低、带通滤波器),其截频点可根据需要人为设置。支持覆盖测量,配置本厂生产的覆盖开关或覆盖电缆可以方便野外勘探的各种反、折射测射测量应用,大大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内置独特的仪器检测系统。自检采集、数据计算处理、自检报告自动生成输出。检波器及大线现场通断测试、全波形噪声监视。超高亮度、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器,在阳光下图示清晰可见。支持多种数据格式:SEG-2、SEG-Y、CSP。

2.2 功能复杂型采集站

除完成三大基本功能外,尚有模拟滤波、陷波、频谱整形、高频提升、自动调节等功能。还有一种类型仪器的采集站的功能更复杂些,采集站内部有一中夹控制器和存储器,可在采集站内进行相关或叠加。在其交叉站里有数据排列、分选之功能,也就是把大线管理部件之功能分解在交叉站里。这样,主机就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用于完成转录、质量控制、现场处理等功能。

3 野外采集参数的确定

1)最大偏移距Xmax—这是炮点与排列中最远一道间的距离,应该大致等于最深目的层的埋深。

2)最小偏移距Xmin—这是炮点与排列中最近一道间的距离,应该不小于最浅目的层的埋深,最小偏移距大一些可以有效地消除震源产生的噪音,但这样有可能损失有用的浅层信号。

3)道间距x—定义为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两倍,目的是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最小药量或最小震源强度—根据记录上环境噪音强度来确定,保证在最深目的层以上,随机噪音不应该影响地震剖面的可重复性,如果不满足这种情况,应该适当增加药量或加大可控震源的强度。

4 实例分析—鄯勒油田三维地震资料二次采集

2012年4月27日上午,采用世界一流设备仪器进行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在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正式启动,10台大吨位可控震源车依次排开,以每小时300炮的速度进行地震采集施工,发动机轰鸣,大地颤动,戈壁上一片欢腾。鄯勒油田是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的主力油田之一,面积270平方公里。近年来由于受地震资料所限,没有新发现储量区块可供建产。油田勘探开发技术人员研究发现,鄯勒油田含油层系多,其周缘发育众多局部圈闭,滚动增储潜力大,是油气藏勘探的有利主攻区。由于以往地震资料保真度低、分辨率低、油田主体及周缘水西沟群成相差,导致了断层、构造细节落实难度大、裂缝预测可靠性低,制约了该区油藏有效动用和油气扩展勘探进程。今年,油田公司在鄯勒油田部署了三维地震二次采集项目。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维地震项目意义重大,地震采集使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发的G3i地震仪器,代表了世界一流水平。本次三维采集方法设计采用宽方位、高密度、高覆盖次数的对称观测系统,在15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设计炮数49?704炮,采用多道接收、高覆盖次数、宽方位施工方法,该项目于2012年5月20日完工,这是国内地震勘探史上接收道数最多、覆盖次数最高的三维勘探项目。

5 结束语

随着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和地震采集设备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今后陆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将会朝着单检波器接收、小道间距、高道密度的方向不断发展。只有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陆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人员才可以更准确、更充分地去发现更多隐蔽在陆地深处的油气藏。

参考文献

[1]钱荣钧.关于地震采集空间采样密度和均匀性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2.

[2]熊翥.高精度三维地震(I):数据采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1.

上一篇:多媒体核心设备的科学维护研究 下一篇:预制桩基础施工技术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