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演绎高中政治实效课堂

时间:2022-08-24 04:06:38

“预设”与“生成”演绎高中政治实效课堂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中,从“预设”到“生成”是教学理念质的飞跃。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使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有效的预设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曲线,有预设地展开,并以灵动的教育机智调整教学策略,促进预设转化为生成,提高高中政治的实效性。

关键词:预设;生成;问题开放拓展

一、探究式预设:挖掘教材,引导生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预设首先应体现对教材的尊重,当然,尊重教材不是拘泥于教材。因此,我在教学预设时,首先对教材有准确的理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挖掘教材的拓展义,形成个性化解读。如《市场配置资源》一框,我利用书本的探究活动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有一段时间,苹果的价格很高,不少地方的农民砍掉其他果树,一哄而上改种苹果树。可是没过几年,苹果供过于求,价格直线下降,甜苹果变成了农民的“伤心果”。

(1)运用经济生活常识,分析苹果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农民生产的?

(2)你觉得农民为什么砍掉其他果树,改种苹果树?

(3)不少农民砍掉其他果树,这反映他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

(4)甜苹果为什么变成“伤心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在师生互动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的过程。而上述问题不少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为此,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本,回顾知识,并组织小组展开讨论,而不是急于给结论,就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引导,直到问题解决。所以,问题设计的关键是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顿悟”和“水到渠成”之感。

二、开放性预设:关注过程,调控生成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为此,教师要有课堂生成意识,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观察、倾听、发现学生,并与学生互动,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如《市场配置资源》一框,我设计了一则问题情境:

因为婴幼儿奶粉市场的激烈竞争,三鹿奶粉的销售对象逐渐转向了城市中的低收入者和农民消费者。三鹿奶粉集团也采取了低价销售战略。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在奶粉中添加替代品,为了产品蛋白质检测达标,又添加了三聚氰胺,对婴幼儿造成了严重伤害,违反了国家法律,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资不抵债。品牌价值达140亿元的三鹿集团最终宣布破产。

(1)从最后结果看,三鹿集团的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吗?

(2)三鹿集团的破产会带来哪些危害?

(3)假如你是企业负责人,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案例不但使学生能够判断三鹿集团的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第二、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获得了探究空间,拓展了思维深度,提升了学习品质。

三、拓展式预设:补缺提升,巩固生成

学生知识构建的形成,离不开对已有认知的巩固,仍需在不断的同化与平衡中实现。因此,我针对所教课堂达成状态的反馈,重视学生课后补缺提升,使所查的“漏”弥补相关的“缺”。如“消费及其类型”一框,课本(3组镜头),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居民生活消费发生变化的原因,但放在经济生活全册中就理解不全面,对题中的新信息领会不到位,对隐含的信息应用不足。现就2008年山东文综高考题为例加以拓展训练,提升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下图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

探究问题:

(1)上述消费中,分别指出哪些是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2)根据上图,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

(3)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

(4)如何更好地提高该市居民消费水平?

第(1)(2)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而对于第(3)(4)问题学生对题中的新信息领会不到位,不能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从改革开放、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加以引导,从而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后提升的拓展性预设,要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然后对症下药,设计不同思维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实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也变成了教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的安排,而在教学进程中,要关注学生、教材、过程,把握学生的认知偏差,捕捉教学的“偶发事件”,将这些看似偶然的资源加以利用,巧妙地纳入教学预设之中,让课堂教学在有效的预设中绽放异彩,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生成,提高高中政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3.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一中)

上一篇:化学在中医院校教育中的定位和教改探索 下一篇:中职园林花卉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