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 创财富

时间:2022-08-24 01:22:51

穿汉服 创财富

也许这是国人第一次试图通过市场的手段,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实现文化复兴的尝试。美好的理想能否与现实的经营相结合?“领跑者”能否领跑全局?单薄的汉服又能否承载这如此厚重的情结?

任冠宇的眼光

走进一栋商住两用的公寓楼,看到“汉衣坊”的牌子便向右拐进一间房门敞开的房间,气氛一下子便热闹起来。前台、办公区、设计室、产品区、待客室一应俱全,顺序地在这套略显局促的两室一厅中一一展开。当你寻找总经理室的时候,一个中等身材面如古玉的男子迎上前来,这就是“汉衣坊”的创始人任冠宇。

“其实我的企业应该叫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它的口号是‘打造本土文化产业,铸就本土文化品牌’,而‘汉衣坊’就是企业推出的品牌。它主要包含的是汉服订制、汉民族主要礼仪的策划以及摄影等外观表达的业务。”任冠宇首先向记者明确自己公司的概念,“我们‘汉衣坊’实际是一个综合了汉民族风格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服装公司。因为我们在设计制作汉服外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包括企业活动策划和设计、舞台剧的宣传和设计等。所以说公司的主打的实际是策划和创意设计。”

“汉衣坊”能够在一开始就看中汉服这块市场,凭借的是任冠宇敏锐的直觉和眼光。而目光长远的后面又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文化复兴的理想。但如果没有务实的商业头脑,他也只是个有理想的空想家。

大学时代估计是任冠宇人生最痛苦的时期之一,受特殊年代的普遍观点影响,任冠宇的父母非要让这个从小喜欢文史的孩子学数理化。无奈之下,任冠宇报考了同济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但由于该专业异常火爆而没能录取,于是就“非常失败地”服从分配学了硅酸盐,从此开始了天天与水泥、混凝土等打交道的生活,大学时光也就在无数关于数理化的补考和重修中度过,只能在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追求,去学习一些文史知识。但他发现这样自学的效果很好,也许比以之为专业更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于是,这位生长于古都北京而偏爱文史的年轻人就从这个领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因此,在谈到当初创建“汉衣坊”的初衷时,任冠宇自然而然地首先讲到了文化:“我觉得从近两年开始,中国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个复兴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已经初现端倪。汉族应该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现在却发现没有自己的服饰、礼俗,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代表自己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的标志物。全球化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全球化使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它不等于文化单一化。所以我们企业现在要做的实际是一种文化复兴运动。所以我一直坚持用‘复兴’这个词。”

那么如此一件用丝绸等细致面料制成的汉服,典雅得近乎单薄,它的回归能够承载诸如“文化复兴”、“民族认同”等等厚重的词汇吗?任冠宇认为,汉服实际上是完全源自民间的自发复兴运动的旗帜和标志物。文化是抽象的,它需要很多具象的东西去表达。而汉服恰恰形成了这个旗帜。汉族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而事实上汉族也是有民族服装的,有这么悠久的文明史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服装呢?

如果说上述的想法还只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理念和追求,那么一次英国游就可说是直接促使任冠宇创办“汉衣坊”的原因:“我出来做这个事情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我爱人在剑桥读书,她毕业的时候我去英国待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我感受颇深所以决定做这个事情。他们那里的一些社交场合人们都是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的,而我们没有。我爱人在剑桥的毕业party上各个国家的人,各个民族的人都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跳民族舞,实际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在其中是最多的,但在party上大家都穿的晚礼服,没有任何自己的特色。所以最后校方的留念相册上都没有选一张中国学生的照片,就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特色。”

“而实际西方人的西服应该说是盎格鲁萨克逊的民族服装,”任冠宇接着说,“只不过随着欧洲的扩张包括殖民等等把它变成了国际的正式社交礼服而已,都是源于某一个民族的,日本的和服不也是源于中国吗?我们的汉服也是一种民族社交礼服,用来集中表达自己文化身份和人文背景的。服装能够告诉别人你是谁,你从哪来,不需要用语言就能将这个信号传递出来。而现在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恰恰缺乏这种东西。而我本人一直从事商业经营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很想自己在这方面做点事情,所以创办了这个公司。”

尽管任冠宇复兴汉服的想法听上去的确令人兴奋,但现实的情况是,自明朝以后汉服便近乎绝迹,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所形成的马褂、旗袍和中山装已经几乎成为了国人眼里中式服装的代表。而目前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一般穿西装,女士一般穿晚礼服,穿旗袍的都是少数。那么汉服这种消失了几百年的服装能否迅速得到国人的肯定,重新回归现代人的生活呢?

任冠宇认为,相对于旗袍和中山装来说,汉服应当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他认为,马褂和中山装现在国人已经基本不穿了,而旗袍虽然还在穿,但这种服装对穿它的人的身材有一定要求,较高、较矮、较胖的人都不适合,必须身材适中才行,因此能穿旗袍的人是少数。

素来爱好哲学的任冠宇有一个理论:如果一个事物需要人去适应它,那这个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有问题的,东西是要为人服务的,不能反过来。因此他认为旗袍始于民国,是一个照搬照套西方审美的东西,西方的女性一般在十几岁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很丰满了,也只有这种体型才能够穿西方的晚礼服,她丰满的体型能够把衣服撑起来,穿着才好看。而东方人恰恰是以线条柔和、皮肤细腻、身体灵动见长的,因此汉服的设计绝对不向线条轮廓方向走。

任冠宇敏锐地看到,一个大的社会思潮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市场,因为它面临一个需求。而文化复兴这个市场很大、很新、等待着更多的人们去开发。这个行业的市场潜力有点类似于IT业,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十亿人的意识形态回归。讲到这里,任冠宇得意地说:“事实证明我以前的很多判断、预测都是对的,包括中国对传统节日的回归等等。”

企业与梦想齐飞

在汉服行业中,创立于2005年12月的“汉衣坊”可以说是行业的先行者了。一些同一时期起来的类似公司大都已经销声匿迹,任冠宇的“汉衣坊”则一直呈现着上升势头。那么,他是如何将自己的文化情节与现实的商业经营相融合的呢?

首先是在产品的定位上。任冠宇认为,汉服市场分为高端、中端、中低端三种产品,“汉衣坊”一直走的是中高端的路子。由于目前的行业市场发展没有成型,也不成熟,所以“端”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有的汉服售价才一百多,纯粹是走低端路线。“汉衣坊”现在一般的汉服大约一千块钱左右。任冠宇认为,作为民族礼服这个价格并不高,日本的和服稍好一点也要人民币十几万。汉服比较普遍的市场价位是在六百到八百。因为这个市场是在萌发和成长之中,价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谈到行业市场的状况,任冠宇告诉记者:“现在可以说这个市场还是存在一个合理的利润的,所以还不断地有人进入。汉服的购买者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举办汉式婚礼的新人,为了体现这种礼仪。其次就是一些大企业举办的企业文化活动,用传统的形式去表达。另外的一部分人就是以华侨为代表的经常往来于国内外的人,因为这部分人一旦接触汉服的概念之后往往接受的是最快的。而且他们非常想在国外有体现自己传统文化的礼服。所以说现在这个方面还是一个市场空白。最后一类是一些大学生爱好者,但他们受消费能力所限,属于低端消费者。但他们有着未来高端消费的潜力。”

其次是在企业的发展思路上。当记者请任冠宇给出自己对“汉衣坊”目前在行业中地位的评价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目前应该是实力最强的企业。但我不大喜欢把我的企业定位成一个服装企业,我一直认为‘汉衣坊’是一个文化创意企业。”任冠宇认为,汉服实际是不适应大工业化生产的。当江浙一带拥有雄厚资金的大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的时候,他也并不担心,他认为这些大企业的优势是大工业化,但汉服并不适于大工业化的生产。

他向记者解释说:“‘汉衣坊’的每一件汉服作品相互间都是不同的,在配料、配色、设计上都是不同的。可以说款款都是创意产品,是无法批量复制的。而且客户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要求订制的,每一个款式顶多几十件,出产的数量很有限。另外,在这个行业里最先尝试工业化的实际就是我,而且‘汉衣坊’去年的经营思路就是建立小工厂,对汉服进行批量生产,但后来发现这个根本实现不了,还造成了很多经营损失。”

直到2006年底,“汉衣坊”才转变了经营思路,结束了以前半年多的批量生产路线,开始按现在的发展思路走。任冠宇认为自己现在对“汉衣坊”经营思路的把握已经比较成熟了,“我这个人不太谦虚,”他笑了笑接着说,“我觉得我对汉服以及这种创意企业的理解应当是目前中国最成熟的,因为从商业角度复兴汉服的道路就是我开创的。”

在任冠宇的眼中,传统的汉服就像一个丰富的矿藏,矿石本身就是用来开采的,只有把铁矿石加工成日常用品才能有实用价值,如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就丧失了它的实用性。从功能角度说,传统的汉服是按照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制作的,今天的人们要使她重焕生机就要依据现实需要对她进行改进。服装要和着装者生活的大环境有一种和谐,这样才能体现出服装之美。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穿着汉服去挤车、爬山就体现不出美的原因。任冠宇认为,只要按照汉服“以交领、右衽等为主”的服饰体系来制作,可以有圆领、方领、翻领、对襟等很多变化,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服装的内涵也非常的丰富。

另外,任冠宇认为,之所以有很多汉服行业的企业没有存活下来,也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汉服业务是无法独立存在,如果企业单独经营汉服业务,其利润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运转,因此必须要有策划、创意设计等类似的“赚钱”业务来辅助。

其次一点就是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任冠宇指出,很多人只盯着汉服光鲜的一面,却栽在最基本的地方。他举例子说:“比如选料吧,你别看汉服这么美的东西,她的原料等等却并不出自美丽的地方。比如选料的地方是在一个混乱不堪的大市场,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布料中去挑拣,你有没有人去干这个事?你自己能干得了吗?我最早创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点点跑出来的,所有的这种类似的地方我都跑过。很多人刚进入这个行业,只看到汉服很漂亮,是高档的社交礼服,但并不清楚这背后要做多少基础工作。所以有了文化内涵但缺乏文化热情也不行,两者缺一不可。”

问路“特许加盟”

如果说汉服业务目前尚无法独立支撑企业的发展,那么“汉衣坊”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演化出一种怎样的发展模式呢?如何才能避免重蹈上述企业的夭折命运呢?

任冠宇认为,汉服产业最终要做大,可以尝试特许加盟的形式:“因为我本人以前是搞特许加盟出身的,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奥地利的一个做新型材料的企业工作,我可以说是第一个把特许加盟的概念引入建材行业的。”一个为任冠宇本人所津津乐道的例子是,1999年,他第一个在全国建材展会上推出特许加盟的概念,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创举。但当他第二年再去的时候,就发现特许加盟的牌子已经遍布会场了。

因此,任冠宇这次想把同样的招数用到汉服产业中来,他也想成为将特许经营模式引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人。特许加盟是一种低成本迅速扩张的产业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经典案例就是麦当劳。而且这种模式是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当中演化出来的。而对汉服产业这种文化创意产业来讲,如果依靠一家一家地建直营店来滚动发展,就会非常慢。当然,对任冠宇来说,这将又是一次“敢为天下先”的尝试。“另外,汉服的创意、研发和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只不过我们是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而我们可以借助北京这个文化中心的优势,形成一个创意、研发和生产的基地,从而向各个地方辐射,让各大地级市都有我们‘汉衣坊’的品牌和商脉。而它们所起到的是一个销售店面的作用,北京的基地则是负责开发产品。”目前,任冠宇的这一设想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在包头和哈尔滨已经各有一家特许经营店进入了筹备阶段,其他地方的三四家店也已经开始谈了。这也必然要有一个磨合实验的过程,但按任冠宇的话说:“我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东西,没有前车之鉴,只能自己摸索。而且外省的合作商虽然普遍比较信任北京的公司,但是由于离得太远,如果在当地没有点的话,在市场的开拓上确实有难度。”

与任冠宇的“汉衣坊”不同的是,麦当劳的特许加盟是在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企业系统之后,将这种系统卖给加盟商。加盟商所出的价格虽然不菲,但这个系统是一个经过了验证的优秀系统,本身就是经营成功的重要保障。而“汉衣坊”本身尚处在完善阶段,汉服市场也处于开拓阶段,并不具备形成优秀、成熟的企业系统的条件,但任冠宇敏锐地看到,以汉服为表达形式的一种文化创意模式已经建立了起来,而这种创意模式是可以输出的。并且有北京作为创意和研发的基地,以各加盟商所在城市为销售网点,这样铺成的网络既能在任冠宇的掌握之中,又能将“汉衣坊”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因为北京有着相对于地方的文化优势,所以“汉衣坊”的产品能够长期在地方保持领先水平,再加上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矿藏可以去开发,从服装到文化仪式等的创意是采之不尽的。正是这些,构成了任冠宇下一步“如意算盘”中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企业裁员风潮 “新法”惹的祸? 下一篇:“文化经济”的汉服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