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8-24 01:15:29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新课程的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语文情境教学,是根据文学表现美的特质,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兴趣、感知、想象、心境、激情等诸多心理品质,借助音乐、朗读、录像、表演等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

语文课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最接近生活,最有趣的课。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把课教“活”,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探究钻研教材,才会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在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而鲜明的“首次感知”,激发、形成并保持发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及注意力,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时代久远,空间限制,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不了解,也缺乏冰天雪地的直观感受。上课时,我以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开场,学生们很兴奋。我挑出歌词中的“寻梨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请学生谈谈歌词的意思,虽然学生们对这首歌非常熟,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由此引入对《白雪歌》的学习,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朗读、诗句疏通、内容归纳、情感理解很顺畅的完成。而且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获得启发,古典诗词讲究情景相融,意境突出,现代的歌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这堂课,因周杰伦的进入而变的简单、有趣,师生得以心灵的沟通。

二、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有声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和传递作者浓郁的情思,使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达到沟通,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朗读教学必须教给学生停顿、快慢、重音、语调等必要的朗读技巧。抒情朗读,着重体味作者的思绪,把握作品的韵致美。如《沁园春?雪》等。角色朗读着重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如朗读“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主人公)时,应通过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淋漓尽致地模拟奥楚蔑洛夫对将军,对赫留金不同态度的神态、语言,展示其“变色”的本质。古人云:“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因此,注重朗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以真情实感投入到阅读理解之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广播、投影机、录像、电视、音乐等运用于课堂教学,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如实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它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范进中举》、《唐雎不辱使命》、《石壕吏》等许多课文可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激发了兴趣,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五、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请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学生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敏捷的。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后,提问:“20年后我所见到的闰土已经由一个真诚热情的神奇小英雄变成了一个反应迟钝的、受封建等级制度迫害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们能根据课文分析做出正确回答)紧接又问:“设想一下,如果是在现在,闰土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他的生活会更好起来”,有的说:“也许”“也许”“”又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相见,会是什么情景?”让同学们以《20年后,水生见到了宏儿》为题,发挥想象进行一个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这可以说,是一次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