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笙曲《微山湖船歌》表现意境的初探

时间:2022-08-23 11:42:37

摘 要: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是古代“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匏)乐器之一。笙属于“匏”的范畴。从殷墟甲骨文有关文字记载来看,笙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大笙称为“竽”,小笙成为“”。我们从“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处可以看出,笙曾经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主要乐器。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衰落,走向低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仅有简陋的音律不全的十四管方笙和十七管圆笙了。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笙的形制也有许多的变化。省主要由笙斗、笙簧、笙管三部分组成,笙管展开后形状很像凤凰的翅膀,因此也有“凤笙”之称,又因笙管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又有“参差”之称。古代的笙是用匏(音同袍)做笙斗的,古人将装有簧片的笙管插在匏(葫芦)中,并打通吹口做成的,唐代以后笙改为木质,后来铜斗又取代了木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笙的改革发展很快,相继产生了21、24、26等簧数不等的传统笙和36、37簧加键半音笙,以及半音齐全的中、低音抱笙和排笙等。乐器的改革,大大促进了笙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的成就。如今的笙已是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的常设专业,也是各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关键词:笙;微山湖;舌颤音;端鼓腔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96-02

笙的音色甜美,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即可单音演奏旋律,又可同时演奏和声、复调。笙的和音可表现出瀑宏伟的气势,单音和呼舌又能表现出波光粼粼的宁静画面,是一件表现力极强,受人喜爱的独奏、合奏、伴奏乐器。

《微山湖船歌》是我国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山东风格的代表人物牟善平先生和作曲家肖江先生共同创作的。本文主要通笔者对此曲意境的发掘和演奏处理介绍对此曲的认识。

牟善平创作《微山湖船歌》的灵感来源于山东的微山湖一代流传的“微山湖端鼓腔”。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经常唱的一种地方戏。端鼓,是用手端着羊皮鼓,边唱边击打羊皮鼓。端鼓形状貌似芭蕉扇。端鼓腔是以演奏者边击打羊皮鼓边唱的形式而闻名。建国之前,渔民每逢到重大节日,大都会请端鼓腔的民间艺术家表演助兴,渔民也称之为“打端鼓”。端鼓腔节奏鲜明,曲调欢快愉悦,深受渔民的喜爱。微山湖位于山东微山县境内,微山县是因微山而得名,微山下为微山湖,可谓山秀湖美。正如音乐家们所言:“近山者音刚,近水者音柔,平原者音和”,这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可以说是《微山湖船歌》―曲的特点。乐曲刚柔相济,疾徐有致,如山峦起伏,似湖水荡漾。

《微山湖船歌》描写了微山湖的渔民湖上捕鱼的情景及丰收的喜悦。此曲分为四段:【湖光金波】【摇橹歌】【帆号】【撒网歌】。

一、湖光金波

谱例一《微山湖船歌》片段:

这一段是《微山湖船歌》的引子部分,用舌颤音吹出主音与属音的下行四度和上行五度,描写了太阳从平静而恬美的微山湖湖面上渐渐露出了笑脸,威风吹拂了湖面,在朝阳的映射下,湖水泛起了波波涟漪,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第一句的结尾是一个八度的低音5―中音5,给人以美妙、祥和、幽静的感觉。紧接着■,自由而很弱的应用了倚音的装饰手法,更加突显了微山湖景色的幽静。加之后面有低八度重复了这个旋律■,更把早晨微山湖的“静”描写的淋漓尽致。引子的结尾部分,运用了很自由的拍子,在引子与第二部分【摇橹歌】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吹奏此部分要注意美好湖面的意境美,音量总体偏弱。

二、摇橹歌

这一段描写了渔民们摇橹驶船的景色,洋溢着渔民们的欢快劳动的场景。一开始,运用了“顿气”的技巧,铿锵有力的顿气音,渲染出了微山湖渔民的雄壮有力的气派,但又不失旋律的连贯性的吹奏,表现出了渔民娴熟、有力的动作。单音部分加了抑音、花舌、碎吐等技巧,表现了渔民既铿锵有力的形态,又不失优雅风趣之意,反映了渔民安居乐业,生活甜美的美好局面。

这两次简单复调的加入,使得这一段落,一会高潮迭起,一会又平稳收尾,增加了旋律的渲染力,同时表现出渔民粗狂而又不乏细腻的动作。在吹奏此部分时要注意和音与单音的交替进行,和音要铿锵有力,单音要圆滑带有歌唱性,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渔民的那种积极自信的生活状态。

三、帆号

这一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在吹奏每一层次时都是先吹单音后吹和音。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众多的渔民出船打鱼,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渔船都扬起了白色的帆,远远看去湖面上宛如一些白色的点,渔民们唱着小曲高高兴兴的出船打鱼,内心掩饰不住即将大丰收的喜悦。在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和乐句悠长感,气息宽广,充满着激情和张力。吹奏时,单音结尾部分做渐弱处理,和音开始则是渐强处理。这一段给人整体的感觉是:在气息的处理上,第二层次要比第一层次气息要宽广一些,第三层次要比第二层次又要宽广,这样才能使这一段有层次感、梯度感,才能表现出随着渔船离撒网水域越来越近,渔民的心情也越来越高兴的情绪,否则会让人觉得粗糙、乏味,没精打采。

这一小节运用了双旋律同时进行的赋格处理,加之mf的音量处理,给此段添加了浓厚的渲染色彩,是这一部分的一个小高潮,可谓点睛之笔,增加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度,渲染了渔民即将捕鱼的激动心情。双旋律之后接着又恢复到单旋律的单音上,使听者感觉旋律的此起彼伏。旋律的起起落落调动着听者的感官,听者的情感也在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波动。紧接着结尾句的减慢使听者跳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然后等待听者的是激情澎湃的【撒网歌】。

四、撒网歌

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乐句一开始,花舌加顿气的技巧就把壮观的捕鱼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中3/4和2/4拍子子交替进行,强句与弱句的鲜明对比,锯气、顿气及历音吹奏,有张有弛,层次鲜明清晰,让旋律时刻处于动态基情之中而充满活力,形象地表现出渔民们撒网、收网的场景。此部分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完美结合,来营造一种紧张而愉快的劳动气氛,把渔民期待丰收的愿望完美的表现出来。吹奏此部分,吐音要坚实有力而又不乏轻巧,又一次表现了渔民娴熟的捕鱼技能和愉快的收获之情。此段的强和弱表现的十分清晰,对比很明显,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时刻控制好气息。强,要强而不炸;弱,要弱而不虚。

谱例二《微山湖船歌》片段:

结尾句运用了历音作为伴奏音型的复调手法加之铿锵有力地单吐音构成的旋律声部,把捕鱼的画面推向高潮,使听者联想到渔民汗流浃背,全身沾满湖水,用尽全力把鱼收回的欢乐、壮观的场面。渔民们望着各自捕获的活蹦乱跳的鱼,内心控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表现出来,犹如打了一场胜仗一样。这里的花舌可谓是完美之笔,仿佛是渔民卯足劲头,一下将鱼拉回船上,欢喜收场。此部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用饱满的气息、坚实的吐音吹奏,最后的2要充分做好sfp的效果,从音响上调动了最大的强度,在伴奏的渲染下,形成了鲜明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热闹的人群涌入到节日的欢乐的海洋之中,充分表现了渔民丰收的欢快和激动之情,渔民们尽情的载歌载舞,歌唱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对明天的更加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似乎永远停留在幸福、欢快、激动的场面之中,完美的奏完此曲。

五、结语

全曲结构严密而紧凑,旋律极富歌唱性,情感跌宕起伏,技巧众多且运用恰当,形象的描述了渔民欢快、愉悦的捕鱼场面,也体现了渔民渴望丰收情感。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是牟善平先生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牟善平,徐超铭,肖江.笙练习曲选[M].1987.

[2]徐超铭.笙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中国笙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上一篇:宜兴紫砂壶浅析 下一篇:浅谈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技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