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管理角度浅析消减中职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策略

时间:2022-08-23 10:55:55

从学校管理角度浅析消减中职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策略

摘 要:本篇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以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偏差行为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归纳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并从学校管理角度分析消减反学校文化现象的对应性策略,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学校与学生冲突的原因,并对学校存在的不当文化体制与教育价值观念的改革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中职生; 反学校文化; 成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42-002

对有些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乐园”。学校越想促使他们顺应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能有良好的表现和反应,却越会激起这些学生的不满与反抗:对校纪校规的故意挑衅,对教师的不敬,对教学要求的漠视,对附和学校主流价值观念的其他同学的敌视等等。可以认为,“反学校文化”的出现,是中职学生对现行教育及其构筑的“理想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叛逆和逃逸。

一、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

1.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管教方式

职业学校行政人员及教师(特别是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了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学校的要求,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尤其是当学生违规时,学校老师或行政人员则会采取惩罚措施来维持秩序,甚至以“威权”的意识形态来威胁、命令学生,对学生加强行为控制。这样简单、更有甚者粗暴的管理过程,无疑就是一个企图用“权威”来威胁、要求学生,这种意识形态通常会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发觉或洞悉,因此容易导致学生采取回避、退缩的策略,以摆脱学校的掌握。当学生之间连成一气时,可以与学校抗衡,采取反抗策略,公然表现出违规行为,无视学校的权威。

2.师生关系

在现实的教学中,他们的表现时常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教师也时常会给部分过格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每班的问题学生至少十人左右,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那些成绩、表现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了,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基本上不管不问,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极易造成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反感、抵触,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和主体价值观的排斥。

3.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美国社会学者柯恩(AlbertK.Cohen)认为,当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学校的单一标准时,便产生了适应上的窘境。这些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因为“同病相怜”而结合在一起,并认同一套他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或行为模式,此时,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当前南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追求什么升学率,但学生的ATA考试、市民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就业实习压力,让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近几年的江苏省的技能大赛,只要有获奖,就能证明职业教育的成功。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造就了教师以所谓的证书来评价学生,以拿证为尺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在考核证书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证书成了对学生的“评鉴”,成了区分优等生、差生的标尺,甚至有学校根据证书数量及等级进行实习推荐,这也使得学业较弱的非“问题学生”对学习、对教师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加入“异军突起”的队伍,产生叛逆的行为。

二、消减中职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策略

对于中职生而言,“反学校文化”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压制”与“消除”,而是要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引、疏导与帮助,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建设、学生自我成长与文化自我建构的潜在的改进力量。

1.更新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立足服务,人本管理

职校的生源主体来自中考的“失败大军”,“管理难、教学难”始终存在,毫无选择,也不容选择。惟一的办法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因人施教,切不可采取“批量生产”这种低成本的教育方式,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如我校中职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每年将12月定为技能大赛节,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其间;团委搭建的个性化舞台:各种社团与各类才艺大比拼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为后期的省市技能大赛、文娱比赛储备了较多竞赛人才。更会让所谓的“问题学生”找到能够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某方面被认可、被尊重的他们会重新定位自己、重新要求自己,怎还会把精力放在对立于学校主流文化的方面呢?

2.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以我校为例,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暑假期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真维斯服饰、AO史密斯热水器公司等)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每年的3月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南京各真维斯专卖店实习,11月汽驾专业学生前往本市多家4S店工学交替等,实习时间3周左右。)同时学校把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等。

3.健全评价机制,促进中职生文化、技能全面发展

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处于学生中的低下层,被称之为“后进生”。事实上,除了天生弱智生外,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他特有的个人潜能,都有自已的特长,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把它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以我校为例,对刚进入职校的学生,我们时常借助升旗仪式或班会课重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在教学管理方面,可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法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用多把评价尺子,不唯成绩、不唯各种考级证书,而是实行动态评价、多方面体现学生的成功。

学生的反抗让我们了解到,在民主社会中,一定会有冲突的存在,学校及教育人员应该运用正当的程序规范解决冲突,促使冲突成为民主发展的动力。这也提供给教师一个思考的机会,以便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吴琼洳.我国中学生反学校文化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1995年

[2]彭小虎.反学校文化现象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丁敏.师生冲突的文化因素探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张人杰.校园文化与“反校园文化”[J]台湾教育研究,1994,(3)

[5]刘应君,秦国人.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2)

[6]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8页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应幼儿发展需求 变游戏材料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