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18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23 09:49:17

胎膜早破18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对母婴的影响的关系。方法:收治胎膜早破产妇1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抽取同一时期的无胎膜早破的产妇190例做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难产率、母婴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胎膜早破的孕妇应加强管理,严密观察,一旦有难产发生应及时处理,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关键词胎膜早破难产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8.053

胎膜具有保持羊水及保护胎儿的功能。妊娠期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羊水经阴道流出,称为胎膜早破,是威胁母婴健康的产科常见并发症。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胎膜早破患者186例,作回顾性分析,观察胎膜早破的分娩方式及结果,以更好地了解、认识胎膜早破与分娩的关系,为临床处理上提供参考,以助及早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孕妇及胎儿并发症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分娩产妇2957例,其中发生胎膜早破186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健康产妇1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周、产次助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胎膜早破的诊断要点:①病史:产妇自觉从阴道流出无色、无味的水样液体,如混有胎脂,即可确诊。②检查:摸不到羊水囊,将胎先露向上推动,可见羊水自阴道流出。③测定阴道液体酸碱度:胎膜未破时,阴道液pH值4.5~5.5,破膜后7.0~7.5。④破膜后在阴道排出液的涂片中,可找到胎儿皮肤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羊水中的结晶。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胎膜早破与临产时间:186例胎膜早破在破膜12小时内临界产128例(68.81%);破膜12~24小时内临产21例(11.29%);破膜24小时以后临界产37例(19.89%)。

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186例胎膜早破中,82例自然分娩,36例需点滴缩宫素分娩,3例臀位臀牵引产,2例吸引产,63例剖宫产分娩。而其中行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分布如下:头盆不称、产程停滞33例,胎儿窘迫9例,胎位异常(臀位)6例,羊水过少5例,社会因素3例,瘢痕子宫4例,扁平骨盆1例,前置胎盘1例,脐带绕颈3周1例。本组胎膜早破病例中剖宫产率33.87%,明显高于未发生胎早破的剖宫产率(21.00%),而在胎早破病例中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为头盆不称、产程停滞(52.38%),说明胎膜早破是发生难产的信号。

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对母亲难产发生率最高(3387%),其次产褥病率;对新生儿主要是早产,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

讨论

胎膜早破的原因:胎膜早破与感染、宫腔内压力升高,胎先露部高浮、营养因素、宫颈内口松驰、细胞因子等诸多因素有关[1]。常常需要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胎膜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强产前保健,妊娠晚期禁止性生活,可减少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头盆不对称及胎位异常都可因先露部不能适应骨盆入口平面使入盆受阻,先露与骨盆入口之间存在较大空隙,宫腔内压力通过头盆间的空隙中的羊水传递到宫颈处,宫颈口不能抵御宫腔内压,前羊水囊内的压力增加而使胎膜发生早破。因而胎膜早破是头盆不对称的早期表现,是难产的先兆征象。胎膜早破又可导致羊水减少,因此而发生宫缩乏力,胎儿窘迫,胎头衔接不良,加重难产,形成恶性循环,致使难产和手术分娩几率增加[2]。

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感染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引起病原体逆行,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刀口感染等。难产使母体创伤增加,子宫肌层受炎症影响可致宫缩不良造成产后出血,胎膜早破亦是羊水栓塞的诱因之一,因破膜后羊水可从宫颈静脉进入母体血循环,造成羊水栓塞,对产妇生命有极大威胁。另外,胎膜早破往往诱发早产,羊水减少易致胎儿窘迫,使新生儿窒息率增加,继发新生儿出血性、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危及胎儿及新生儿生命。

胎膜早破的预防及治疗:胎膜早破是一种绝不可掉以轻心的妊娠及分娩期严重并发症,需要早期预防。重点在于重视孕期卫生保健,妊娠后期禁止,避免负重及撞击和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定期孕检,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如胎位异常,骨盆狭窄、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3]。医学研究发现,孕妇体内缺铜也能导致胎膜早破,为预防胎膜早破和早产儿的出生,孕妇应多食用一些含铜高的食物,如坚果类、海产品、动物肝脏、小麦、干豆、根茎蔬菜、牡蛎等。一旦发生胎膜早破,不足孕36周时先行期待疗法,即:及时住院,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检查,保持外阴清洁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适当用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成熟。在期待疗法期间注意监测羊水量的多少,若羊水池深度<2cm应考虑终止妊娠,对已达孕36周应在预防感染基础上通过催产方法使其分娩,若有难产指征,产程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时可考虑剖宫产,以减少对母婴的健康与生命威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

2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3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现代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6-107.

上一篇: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2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