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助学贷款与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23 07:29:36

试论助学贷款与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59-01

摘要: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前我国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按期还款率低,信用状况总体不佳、受助学生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讲求诚信的社会环境、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缺乏助学贷款信用立法等。本研究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就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助学贷款 信用体系 问题 原因

1 当前我国助学贷款信用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助学贷款是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配套政策,该政策保障了贫困大学生能按高校的规定缴纳学费,完成学业。自这项政策推出以来,我国的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按期还款率低,信用状况总体不佳:据调查,当前我国助学贷款按期还款的比例较低,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按时还款比率在40%以下,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按时还款率更低,有的地方甚至不足20%。助学贷款违约比较普遍,且情节恶劣,有些参加工作后收入较高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按期还款。

1.2 受助学生信用意识淡薄:助学贷款是不用担保和无需抵押的一种贷款,因而助学贷款的按期偿还率主要决定于受助学生的信用意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民众的诚信意识普遍都比较淡薄,受助大学生们也不例外。由于当前我国对缺乏信用行为的惩罚主要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失信的成本较轻,甚至低于失信的收益,因而助长了失信行为,信用意识淡薄是助学贷款信用状况总体不佳的主要原因。

1.3 缺乏讲求诚信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失信行为可耻、诚信行为光荣的社会氛围。诚信行为得不到鼓励,失信行为受到的惩罚较轻,这样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受助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失信大学生甚至会因失信获利后沾沾自喜。

1.4 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当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尚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是要制定有效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信用,让失去信用的人付出必要的代价。

1.5 缺乏助学贷款信用立法:当前还没有约束助学贷款信用的法规。由于助学贷款一般金额较小,往往只有数千元,且贷款时无担保无抵押,一旦受助大学生缺乏还款的诚信,银行就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诉诸法律,诉讼成本可能高于贷款额,由于金额小,违约方不构成犯罪;如果不用法律手段,由于贷款方缺乏诚信,会造成坏账。因而亟需制定针对助学贷款的法规,保障助学贷款的信用。

2 问题存在的原因探析

2.1 助学贷款政策本身先天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中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资助两个资助体系并存,由于贫困生资助是无偿的,而助学贷款只是一种政府贴息贷款,到期后需要还本付息,因而贫困生们更愿意争取资助,不愿意选择助学贷款,影响助学贷款政策的效率。

二是该政策没有对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明确的规定。助学贷款的相关主体除了银行和贫困生外,还牵涉到财政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等。这些主体在助学贷款关系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责、权、利,但相关政策没有做清晰的规定。

2.2 个人信用系统建设不完善: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信用是助学贷款按期还款的保障,当前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建设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制度和完善的个人信用查询体系。由于当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没有实现跨银行、跨部门、跨地域的共享,即使个人信用缺失,也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

2.3 助学贷款风险较大影响银行的放款积极性:从相关政策可以看出,银行要承受助学贷款带来的较大的违约风险:第一贫困生的还款能力先天不足;第二助学贷款无须担保和抵押,是信用贷款,增强了放款的风险。我国助学贷款发展慢,主要缘于此。

2.4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助学贷款还款期限短: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就业难,受助学生在毕业后较难找到稳定的、薪酬较高的就业机会,客观上难于保证按期还款。同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较短,虽然总数不大,但每月的还款数量相当可观,让刚就业的贫困生无力承受。

其他一些因素也会给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带来问题,如忘记了贷款存折密码,就业单位不正规、经济效益差等。

3 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

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体系基础的建设,二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信用档案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需要银行、高校联合实施,首先由学校整理出学生的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学习状况等资料,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相关的商业银行;然后由银行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理财和贷款信息,完成大学生的信用档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信用档案是信用评价的基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档案是一项全社会性基础工程。

3.2 依托信息技术,尽快建成全国性的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的网络数据库: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只完成了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步,还需要将个人档案的信息实现共享。为了实现大学生信用信息跨行业、跨地区的共享,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的网络数字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应该由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建设,学生所在高校和商业银行对数据进行维护。

3.3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跟踪管理大学生个人信用: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体系的立法,对于不诚信行为依法给予处分,完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的高效推进。跟踪管理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加大失信的成本和违约的成本。

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从制度上来规范、引导诚信;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讲诚信的氛围;这是我国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 卢嵘.个人信用难以约束,国家助学贷款遭遇商业难题[N].南方周末, 2008-05-07

[2] 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 2005, 11(23):82-84

[3] 陈和潮.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浅析[J].金融与经济, 2002, (11).

[4] 杨爱民.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推进国家助学贷款[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上一篇:论“生态人”的价值观 下一篇:国家农村土地管理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