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颁奖台上的情节剧(上)

时间:2022-08-23 05:52:51

情节剧,通常称为剧情片。这是世界范围内主流电影的一种最常态的形式,更是美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好莱坞的各种类型电影其实也都是以情节剧为基础的。而作为一种类型片,好莱坞的情节剧往往是特指“家庭情节剧”。原因或是由于“情节剧”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代表现市民生活故事的戏剧舞台——没有了宫廷和诸侯将帅们演绎的历史和英雄的悲剧性,自然大多与平民们日常生活的家庭、爱情以及婚姻相关。对于好莱坞或美国电影来说,情节剧剧情的吸引力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特征,显然适合于其面向大众的电影特质。而其涵盖的题材则从人们日常家庭生活的爱情婚姻,逐渐扩展到社会、历史等各个层面。因而,情节剧作为能够表现美国社会生活各种基本面的类型,虽然一直发展平稳,没有商业上的大起大落,但在历届奥斯卡的评委们眼中,它却总是代表着一种艺术和社会价值的选项,扮靓着小金人的光环,或者被其光环所屡屡照亮。

早期颁奖礼上的情节剧

美国情节剧的奠基人毫无疑问是其第一位电影大师格里菲斯。他早期著名的《被摧残的花》《逃婚》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建立了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美国情节剧最初的典范。格里菲斯同时继承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剧情故事的道德立场,关注下层人的痛苦,为其后好莱坞的情节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题材空间。

1929年,第1届奥斯卡奖虽然颁给了史诗空战片《翼》,但几部获得提名和其它奖项的情节剧却成为后世被人们反复提到的真正的经典。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德国的导演茂瑙拍摄的《日出》。它在第1届奥斯卡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艺术质量奖和最佳摄影奖,而前者被人们视为就是后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不但把茂瑙从欧洲带来的默片时代如诗如画的摄影风格发挥到极致,而且悲喜交加,表现了都市化时代美国普通男女自我救赎的爱情。另一部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作品奖的影片,是弗兰克·鲍才奇执导的《七重天》。影片和《翼》一样,同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地下管道工和一个遭到亲戚歧视的女孩相爱的故事;直到战争爆发,男主人公上了前线,女主人一直在家中等待丈夫的最终归来。一波三折的剧情和男女主人公从底层努力奋斗的故事,成为当时的美国梦的缩影。其实,当时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金·维多的《群众》。它表现了一个生于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主人公,相信自己也将有不凡的人生。不过,历经波折和努力,他发现自己其实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这部影片如今已成为默片时代情节剧经典中的经典。只是由于当时米高梅的老板因身为奥斯卡评委。为了避嫌,主动申请撤回了影片。再加上影片上映时正值有声电影的兴起,因而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太大反响。

奥斯卡问世的第二个年头就与有声电影的问世相遇,获奖者当然非“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百老汇的旋律》莫属。但获得最佳导演的则是弗兰克·劳埃德,他执导了爱情片《薄命花》,它同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的提名。该片虽然还没有对白,但其主题歌却大为成功,成为许多歌手的最爱,因而大为流行。而这一年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则是美国第一位电影明星玛丽·璧克馥。不过这个按说是皆大欢喜的结果,最终却演化成了一场奥斯卡“丑闻”。据说颁奖前夕,璧克馥把所有的评委都请到她的别墅里招待聚餐,而她在颁奖前就找来记者给她和小金人合影。结果当她真正获奖后,立刻引来舆论的哗然。为此奥斯卡的评选机构就此修改了多项评选规则,并从第3届起撤销中央评委会,得奖名单改由学院的近300名会员投票决定,以杜绝这种明目张胆的拉票行为。

不过,璧克馥的这个角色仍有着重要意义,她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的变迁。此前的玛丽·璧克馥一直以天真清纯的“美国甜心”的女孩形象赢得观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改变,更为复杂的性感和妖魅的女性形象开始在银幕上流行,而年届35岁的璧克馥也难以再靠“无邪的少女”形象吸引观众。于是她剪掉了一头标志性的金色鬈发,改蓄当时流行的短发,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充满风情的“摩登”女郎诺玛·贝森特,受到观众的欢迎。

演员和导演的艺术

情节剧大部分都无法依赖于豪华的场景和壮观的场面,因而它更多地体现出演员的表现和魅力,以及导演的功力。1933年,第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得者《大饭店》之所以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不仅是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故事结构——以柏林的一家豪华饭店作为人生舞台,让不同的人物在这里相聚、相遇,展示了他们24小时内的人生片段,而且片中聚集了米高梅公司的葛丽泰·嘉宝、约翰·巴里摩尔、琼·克劳馥、华莱士·比里和莱昂纳尔·巴里摩尔5位大牌明星。虽然影片的导演不够出众,但这些演员的影响力却肯定无人敢于忽视。这大概也是让它最终只获得了最佳影片一项大奖的原因。其后的第6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影片的是英国史诗片《乱世春秋》。它虽然以一战为背景,但实际上是一部标准的情节剧。影片所表现的时代从维多利亚王朝末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通过两家人的命运,反映了这一动荡时期重大历史变迁,被称为“编年史”式的作品。而同年改编自海明威小说的《永别了,武器》则获得了最佳摄影奖。

在1936年的第8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影片的是演员阵容强大的《叛舰喋血记》。这个富于冒险和浪漫色彩的故事,把矛盾冲突集中在一次充满惊涛骇浪的航行中,情节紧张激烈,节奏明快,塑造了舰长和大副两个性格鲜明的银幕形象。该片场面浩大,投资高昂,说得上是把冒险片和情节剧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片中的三个男主角,查尔斯·劳顿、克拉克·盖博和弗朗·托恩以精彩的表演,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成为奥斯卡颁奖史上唯一的一个特例。而这一年的奥斯卡还见证了好莱坞一位著名导演的崛起,他就是以最佳导演身份获得奥斯卡奖的约翰·伏特。他的《告密者》表现的是其爱尔兰家乡的题材,人物刻画和画面的营造极为出色,堪称是充满艺术电影气质的佳作。它也同时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作品奖。而在翌年,另一位后来奥斯卡奖台上的常客弗兰克·卡普拉,也在1937年第9届奥斯卡的颁奖礼上荣膺了最佳导演奖,作品是《富贵如浮云》。

1938年,第10届奥斯卡的评选中,情节剧的获奖作品是获得了最佳原著剧本奖的《明星的诞生》。这部影片值得一提的不仅是它在当年即被改编成广播剧,以后又两次被搬上银幕——其后华纳公司还差点钦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重拍此片;重要的是,作为最佳原著剧本奖的获得者,它当年差点被抄袭。影片的制片人是即将要因《乱世佳人》大名鼎鼎的塞尔兹尼克。当年他想请名导演顾柯执导这部描写好莱坞明星成长故事的影片时,顾柯却觉得这个故事和4年前上映的《什么给好莱坞定价》的故事颇有相似,因而拒绝了。而拍摄了后者的联美公司也认定《明星的诞生》完全是对其影片的抄袭,甚至打算塞尔兹尼克,但后来还是作罢。不过,这部电影1954年重拍的歌舞版,却正是由乔治·顾柯执导的,而主演者则是深受观众欢迎的朱迪·加兰特。

获得大奖最多的两位导演

在三十、四十年代的美国银幕上,有两位导演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格外引人瞩目,被称为是为好莱坞的黄金10年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导演。在这一时期的8次奥斯卡的评选中,两人共获得了其中的6座金像,并包括3座最佳导演奖,他们就是约翰·福特和弗兰克·卡普拉。

1939年,弗兰克·卡普拉以《浮生若梦》在第11届奥斯卡上再次获得最佳影片奖。此前,他曾在1935年以著名的乖僻喜剧《一夜风流》获得前5项最佳,创造了奥斯卡奇迹。而约翰·福特则在1941年第13届奥斯卡上,以《愤怒的葡萄》获得最佳导演奖。随后他又以《青山翠谷》在1942年第14届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4项大奖。加上其1952年以《沉默的人》获得的最佳导演奖,约翰·福特以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导演领域中奥斯卡获奖者中的“第一人”。

夹在两人中间的第12届奥斯卡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乱世佳人》。它创造的13项提名,8项大奖的纪录很久才被打破。而在1940年,成为乱世佳人》“陪同者”的竞选影片多少都有点生不逢时”。其中如英国影片《万世师表》,以朴素无华的手法,讲述了一位普通的教师,从不受学生欢迎,到最终桃李满天下的故事,极富感染力。它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主要奥斯卡奖的提名,最终虽然只获了最佳男主角奖,却是对男主角的扮演者罗伯特·多纳特最高的褒奖。他在影片中塑造的这个人物跨度从20岁直到83岁,时间长达60年,细腻而准确,彻底征服了奥斯卡的评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幸的是《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他的出色表演同样使这部影片成为永恒。而这一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情节剧中,还有弗兰克·卡普拉的《民主万岁》,威廉·惠勒的《呼啸山庄》,以及《卿何薄命》《爱情事件》等,它们都成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最令人难忘的影片之一。其中《呼啸山庄》获得了最佳摄影奖。而从第12届到13届,获得奥斯卡重要奖项的剧情片还有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的《费城故事》,以及在第13届获得最佳原创剧本的名作《公民凯恩》。

二战的爆发,让1943年第15届和1944年第1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的殊荣给予了威廉·惠勒的《忠勇之家》和寇蒂兹导演的《卡萨布兰卡》。这两部影片其实也都是战争背景下的情节剧,两位导演也都收获了最佳导演奖。而战后的好莱坞,在奥斯卡和票房上双双获得大胜的电影是利奥·迈凯利执导的《与我同行》。影片描写的是一个新来的小镇上的神父,与时俱进,打破宗教的神秘性的故事。歌影双栖巨星宾·克罗斯拜扮演了主人公,深受大众的欢迎。它在1945年第1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及最佳改编剧本等7项金像奖,同时成为年度最卖座电影冠军。而片中扮演老年神父的巴里·菲兹杰拉德则凭本片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这也是奥斯卡奖唯一的一次,最终他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

社会正剧和政治题材的进入

相比于战后第一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轻喜剧色彩,在随后的年代里,奥斯卡的情节剧渐渐融入了更多的社会性主题。1946年,第18届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主角4项主要奖,颁给了比利·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影片描写的是一位坠入酗酒中难以自拔的作家,这是美国影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以严肃态度探讨酗酒问题的电影。影片还同时获得了第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

翌年,威廉·惠勒表现战后归来的复原军人故事的《黄金时代》在第奥斯卡上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惠勒也以获得3次最佳导演奖和卡普拉平起平坐。1948年,伊利亚·卡赞导演的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君子协定》获得了第2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3项奖,而同年同样题材的《交叉火力》也获得了5项奥斯卡提名,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B级电影。它也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社会题材电影奖。同年获得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英国电影《黑水仙》则是两位英国电影大师的合作作品,他们著名的作品有人们熟悉的《红菱艳》。

1950年,第2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国王班底》也是一部政治题材的影片。影片塑造了充满正义感的新闻记者杰克·波顿的形象,共获得7项提名,并最终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夺得大奖的政治影片,其后于1999年和2006年两次重拍。

1951年,约瑟夫·L·曼基维兹执导的《彗星美人》,在第23届奥斯卡上获得14项提名,该片至今仍保持着获得奥斯卡提名数量最高的纪录,与后来的《泰坦尼克号》持平。它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6项奖,影片描写了讲述一位心怀阴谋与狡诈的女人如何登上名利之巅,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背后的黑暗。此后获奖的情节剧作品还有第24届卡赞的《欲望号街车》所获得的两大演员奖,乔治·史蒂文森的《美国悲剧》获得的最佳导演奖和亨弗莱·鲍嘉以《非洲皇后号》获得的最佳男主角的桂冠。

最烂的奥斯卡和打破禁忌

1953年,第25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颁给了西席·第米尔的《大马戏团》。不过,它也被后人们评为历史上最烂的“最佳影片”。影片承袭了第米尔一贯的风格,场面浩大,但却缺少出色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而翌年弗雷德·齐纳曼的战争题材的剧情片《从这里到永恒》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奥斯卡可谓名至实归。1955年,卡赞再次以表现码头工人和各种势力斗争的《在江边》获得27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8项大奖。影片的纪实风格对战后美国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6年的第28届奥斯卡评选中,战后美国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纪实性风格获得了再次胜利。德尔伯特·曼执导的平民爱情故事《马蒂》,以仅仅40万元的成本和没有大明星,没有名导演,也没有英雄的朴素故事,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它也同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大奖。这也是好莱坞第一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影片。随后,在1957年的第29届奥斯卡颁奖台上,乔治.史蒂文斯以《巨人》荣膺最佳导演,其后吕美特的名作《12怒汉》也在1958年30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影片提名。

六十年代的奥斯卡奖,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社会性情节剧还包括著名的独立制片人、导演斯坦利·克雷默的《挣脱锁链》(1959),以及其他导演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9)、《纽伦堡审判》(1962)、《杀死一只知更鸟》(1963)、《叛舰谍血记》(1963)、《愚人船》(1966)等。而在这个10年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六十年代最后3年中好莱坞新电影的崛起。而其在奥斯卡颁奖史上的第一个代表者则是迈克·尼克尔斯执导的处女作《灵欲春宵》。1967年,第39届奥斯卡把13项提名给予了这部黑白片,这也是本届奥斯卡的所有提名。不过它最终只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4项奖。当年的最佳影片则被同为剧情片的英国影片《四季之人》夺走。不过,尼克尔斯这部描写了纽约大学4位教师一个夜晚情景的影片却轰动了整个美国,并给美国电影史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对于奥斯卡来说,片中4位演员因出色的表演都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它成为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以黑白摄影获得奥斯卡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当年有着相当大胆的“思想解放”的前卫性——除了表现了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一代生活的彻底堕落和崩溃外,片中还有不少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粗话”,以致华纳公司的一位高管在看后惊叫道“我们花了700万美元得到却是这样一部肮脏的电影”。幸亏刚刚上任的新法典委员会的主席瓦伦蒂较为开明,他已经开始对当年的“海斯法典”做了不少修改。不过,华纳公司为了让影片顺利推出,还是做了些修改,并在广告上特别注明,18岁以下观众必须由成人陪同观看。但影片上映后,还是在媒体和观众中引起大量争议。其后,正是因为这部影片以及同年上映的安东尼奥尼的著名影片《放大》,让瓦伦蒂决定彻底采取改革措施,推出了从1968年1月开始施行的美国的电影分级制,也算是开创了美国电影战后的一个新的时代。

六十年代,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是诺曼·朱维森执导的《炎热的夜晚》。这部反种族歧视题材的影片在1968年第40届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金像奖。而与它同时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则有尼克尔斯的新作《毕业生》以及同样为反映种族问题的名作《猜猜谁来吃晚餐》。《毕业生》最终为迈克·尼克尔斯赢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奖杯,而《猜猜谁来吃晚餐》则让老戏骨凯瑟琳·赫本捧起了第4座奥斯卡的小金人。她一生共获得了12次奥斯卡提名,同时此次获奖,也使她成为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女演员。责任编辑/翟建农

上一篇: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下一篇:麦予甫的油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