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幻想曲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8-23 05:22:03

简析幻想曲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幻想曲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器乐曲,是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曲。因此它的形式很少符合任何音乐形式。本文通过对幻想曲这一体裁的历史脉络、发展演变、主要特点等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希望对幻想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幻想曲;形成发展;类别

在《哈佛音乐词典》当中,幻想曲是“一种别出心裁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器乐作品,通常表现出变形的、夸张的以及难以捉摸的特质”。①一般来说,在乐曲的各乐段中,作曲家用即兴的创作方式将个人思想与快速灵活的即兴技巧在乐曲中展露出来。

一、幻想曲的概述

幻想曲(Fantasia)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器乐曲,按当时的理论家的解释:“它的结构与方式之自由,超乎一般的乐曲”。16世纪时,幻想曲更发展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从最即兴的演奏记录一直到最严格的复调织体,多以主题的段落性乐段呈现,展现自由即兴的特点的作品,都有可能被称为幻想曲。把某一首歌曲或一个现成的作品作为基本素材,进行加工创作的乐曲,亦常被称为幻想曲,比起集锦曲来,或许前者的创作成份更多些,而后者往往只是一些片断的简单联奏而已。

在意大利早期琉特琴(Lute)的手稿中,也出现过幻想曲的形式,它的作用和前奏曲比较相似,同时还具有一些主题模仿的特点。在巴洛克时期,幻想曲也具有前奏曲的一些功能特点,富含较多自由想象的味道。而到了古典时期,作曲家在创作时更喜爱用奏鸣曲式来创作,但是幻想曲的即兴风格和多段落性的特点也渐渐被他们所重视喜爱。例如,在贝多芬的作品OP.27当中,就尝试将自由想象的幻想曲风格与严谨的奏鸣曲式很好融合在一起,并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在这之后,许多音乐家也学习贝多芬的新鲜理念,尝试改变创作思路,例如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等,都采取用即兴的方式来创作奏鸣曲式的幻想曲。

幻想曲最初主要用于键盘乐器,后来也出现了一些为其他乐器所创作的多种乐器组合以及带有歌唱的幻想曲。如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OP.80,桑桐的大提琴与钢琴幻想曲,舒曼的单簧管与钢琴幻想曲OP.73,勋伯格的小提琴与钢琴幻想曲OP.47等等。

在《格罗夫音乐辞典》当中,对幻想曲的定义是这样的:幻想曲具有特定的主题,作曲风格十分自由,富有即兴形式的对位作品,并且由许多独立段落组成。即兴的方式就是幻想曲的主要特色,即兴的创作和演奏,使作曲家和演奏家对音乐流露出最自然真诚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

二、幻想曲的发展

幻想曲是流行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器乐曲曲种之一。一般来说,幻想曲都是篇幅较长的乐曲,在其中有多个主题,用模仿手法来处理。早期的幻想曲,是采用复调音乐声乐曲的旋律作为主要旋律,以乐器的音乐语法写成。16世纪的幻想曲主要是器乐演奏作品,演奏风格要求大量的即兴演奏技巧,特别是键盘乐器演奏时需要运用到即兴技巧,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变奏曲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幻想曲被当做标题使用,最早出现在1520年的德国键盘乐器作品手抄本的古谱上。这些被称为幻想曲的作品,强调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16世纪的英国,幻想曲特指由一组同类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赋格曲,以旋律型的模仿为基础。而在当时的美国,幻想曲则是一种严格模仿声乐经文歌的器乐曲。到了17世纪,被称为幻想曲的作品大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各种新的键盘乐曲曲种大量出现,比如托卡塔、前奏曲、随想曲等。虽然幻想曲的作品数量大大减少了,但是它自由多变的作创作风格还继续沿用,不受乐曲形式和结构的拘束和限制,所以,这个时期的幻想曲就很好地融合吸收了其他体裁的风格和技法,继而创造出一种更加新颖丰富的幻想曲音乐作品。

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了18世纪,幻想曲依然保持着自由的特色,韵律节奏的自由风格,延伸到省略小节线,在和弦与转调上大胆表现。这一时期的幻想曲主要有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不单独存在的,且具有前奏或前奏曲功能的键盘乐曲。例如,作于奏鸣曲、赋格或者变奏曲等之前的乐段,这一类偏重于呈现其段落性的分明,展现技巧和快速音群的炫技手法。巴赫的大部分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在他的的十五首幻想曲中,利用赋格手法、模仿对位、快速音群以及即兴的演奏风格来展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在这部作品中,一部分具有即兴演奏的风格,前半部分具有华彩的弹奏手法,乐节不规律,幻想曲的部分就结合了托卡塔与宣叙调二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使用大量的音阶与琶音作为作曲中重要的素材。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是巴赫的儿子,艾曼纽巴赫,共写了23首古钢琴的幻想曲,他的幻想曲就具有强烈的即兴风格,有着自由的节奏和速度,并且更进一步利用不分小节线及自由节拍的作曲技巧来发展幻想曲,另外还有突破创新的转调方式及强弱分明的音量处理等,都为之后的幻想曲开拓出不同的面貌。

到了18世纪的末叶,新的幻想曲形式出现,是把幻想曲作为独立性的作品,与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相结合,例如与奏鸣曲、创意曲、序曲、变奏曲、托卡塔等的风格相融合,可以是单乐章的形式,也可以是多乐章的形式,这一类作品中丰富的调性、大胆的转调、不规律的节奏与速度以及突然出现的假终止式等,都成了当时幻想曲的特色。例如,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K475,创作特色带有即兴性、曲式上相当清楚,明显引向后面的奏鸣曲,莫扎特赋予这部作品崭新的织体与和声,使它在体现音乐戏剧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c小调幻想曲和奏鸣曲》475是莫扎特独奏键盘作品中重要的代表作,尽管奏鸣曲部份是先于幻想曲两年完成,但在第一次正式出版时就放在一起了,用《幻想曲》(K475)当作《奏鸣曲》(K457)的前奏,也可分开弹,但有明显的连带精神。

19世纪的幻想曲已成为当时重要的体裁之一。即兴创作的方式已经不太流行,幻想曲大多是以独立的作品出现,作曲家创作的题材也非常的广泛,经常把歌剧中耳熟能详的片段,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以及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等内容作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然后把幻想曲的风格和精神内涵融入到其他类型的曲种中。例如,贝多芬的《g小调幻想曲》只有单一乐章,曲中以不同的速度、音型交替出现、表现出对立的音乐个性及音乐素材;而肖邦的幻想波兰舞曲就是以舞曲作为幻想曲的主题;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还延续了贝多芬的循环曲式观念,是以奏鸣曲式创作而成的独立的大型作品。在这一时期,“具有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幻想波兰舞曲”“幻想即兴曲”等,都是幻想曲在当时盛行的模式,直到20世纪时仍被广泛沿用。

到了20世纪,幻想曲的写作内容开始回归之前的音乐形式,常使用已经被创作的主题,有些作品是以合唱的旋律来创作。同时,有些作曲家自己也创作新的主题去写作幻想曲。另外,这一时期的幻想曲作品形式越来越大,成为一部厚重的钢琴曲曲目。例如布索尼的《对位幻想曲》,勋伯格的《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幻想曲》(OP.47)以及卡特的《夜晚幻想曲》和柯瑞良诺的《练习幻想曲》等。

三、幻想曲的类别

综上所述,根据幻想曲的变化发展和乐曲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早期的幻想曲犹如前奏曲,常放在赋格曲之前。这类幻想曲规模比较宏伟,采用复调结构。例如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

第二种:不附在其他作品之前的独立的器乐幻想曲。这类幻想曲规模常由许多对比性段落连接而成,各段的速度、调性不一致。此外,还有几个独立乐章组成的套曲形式的幻想曲。例如圣桑的《竖琴幻想曲》,贝多芬的钢琴幻想曲作品OP.77,钢琴合唱和管弦乐队的《合唱幻想曲》等。

第三种:十九世纪出现歌剧主题的幻想曲和民歌主题的幻想曲,他们都是根据现成的旋律主题进行变奏自由展开。例如格林卡的俄罗斯民歌主题幻想曲《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李斯特的钢琴与乐队《匈牙利幻想曲》。

第四种:十九世纪还出现管弦乐的标题音乐作品的幻想曲(交响乐幻想曲),他们常有具体内容的描述,性质接近交响诗,而曲式更为自由。例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暴风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

在浩瀚如烟的音乐作品中,幻想曲作为一种独特的器乐体裁,从它的产生直到现代,一直被许多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充满无限创意和幻想的作品,更能深入地表达内在情感,直接快速地反应时代语言,这也就是幻想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注释:

①唐迈克尔兰德尔著.《哈佛音乐辞典》,哈佛大学1979年

出版

参考文献: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

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3]《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4]唐迈克尔兰德尔著.《哈佛音乐辞典》,哈佛大学出版

1979年

作者简介:

白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上一篇:连接浪漫与印象主义风格的桥梁 下一篇:对歌唱发声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