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8-23 05:17:37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效果。 方法 对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分析,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心理护理。 结果 56例肝癌患者均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改善,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结论 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对本疾病的各种抗癌治疗及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减少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是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利于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2-02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列第3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1]。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可取得长期生存机会的治疗方法[2]。但手术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源,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各种压力,导致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紧张、焦虑和睡眠紊乱等,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以及过敏物质的抵抗力,减低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了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因此,肝癌的心理护理已成为内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3]。现对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了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男45例,女11例。年龄35-72岁,平均51岁。临床主要表现有腹部肝区持续性的钝痛、黄疸、营养不良等,患者全部有肝炎病史,其中有4例为查体发现,无任何临床表现。经过有这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病人能够平静接受治疗。

2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肝癌属于放化疗不敏感肿瘤,且有易转移、生存期短等特性。确诊后患者即产生一种面临痛苦和死亡的悲哀心理反应,开始治疗后,因害怕功能丧失,长期折磨和痛苦,又可出现忧虑和恐惧的心理。因此,应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睡眠、注意力、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语言态度、眼神、配合治疗的程度及对疾病的认识等,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2.1 怀疑恐惧愤怒或逃避心理 观察这类病人20例。当患者得知自己患了肝癌最强烈的反应是恐惧,认为自己失去了生的希望。因恐惧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易激动、失眠、肢体颤抖,出现恐怖和不安的感受,甚至伴有逃避行为。女性患者因惧怕而哭泣。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前表现最为明显,随着各项治疗的进行,强烈的求生欲望可减弱这种恐惧。本组患者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疾病诊断初期,病人多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对自己的诊断是错误的,故病人表现为经常提问,十分关心自己的各项检查,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反应并存。一旦病人确定自己的诊断,会表现坐卧不安,心情紧张,猜疑不定,害怕,绝望,失去生的希望,牵挂亲人,愤怒或逃避现实,部分病人会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出现绝望甚至自杀行为。[4]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应言行慎,要探明病人询问的目的,科学委婉回答病人的问题,不可直言,减轻病人受打击的程度,以免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我们首先要语言温和而亲切、态度热情而诚恳的对待病人,同情安慰病人,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与其交朋友,鼓励病人诉说内心的痛苦,发泄内心的苦闷,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时与病人及其亲人沟通,强调心理因素对病情的重要作用,取得配合,避免意外发生。维护病人的尊严,告诉其亲人,多陪伴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的恐惧并稳定病人的情绪。

2.2 悲观绝望的心理 观察这类病人16例。由于身患肿瘤需要长期治疗、休养,患者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严重影响了事业、学业的发展,家庭负担增加,原先的社会角色与癌症住院患者角色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产生强烈的悲观失望心理[5]。患者对疾病的转归缺乏信心,失望多于期待,情感脆弱,个别晚期患者因病情重感觉医治无望,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观察本组患者,由于患者中年人居多,他们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因此一旦确诊,会陷入极度悲观的状态,无法接受这事实,丧失信心,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失望多于期待,抑郁不乐,郁郁寡欢。认为自己很快就会死去,无法面对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针对这心理,我们首先应给病人以关怀,制造一个清静和谐的环境,告知他积极治疗还是有希望的,告知他心情愉快有利于疾病的预后。积极调动家属,给家属以心理支持和理解及心理指导,使家属保持镇静,增强家庭间的亲密感。让病人感到周围人都在关心他,作为护理人员多与病人倾心交谈,理解病人心灵的创伤,给予科学解释,安慰和鼓励,调动病人潜在的力量,克服难关,接受抗癌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一般求生欲望强,一旦情绪稳定后,均会主动配合治疗。

2.3 厌世拒绝治疗的心理 观察这类病人4例。患者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坚决拒绝治疗,认为迟早都是死,无药可救,自暴自弃,对医护人员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不信任态度。对此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经常开导患者,使其觉得有生存的希望,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4 认可心理 观察这类病人16例。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接受肝癌的事实,情绪逐渐趋于平稳,愿意接受治疗,并寄希望于治疗。此时患者出现心理和行为的退化表现,如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医护人员多照顾自己,出现过度的依赖行为,一方面依赖家属和医护人员,患者变得盲目、被动、缺乏主见。另一方面也产生较强的药物依赖和相关治疗的心理特点。过度的依赖,失去参与疾病治疗的主观能动性,遇困难便动摇妥协,放弃作为患者的基本职责,对治疗和康复不利。护士应及时应用“暗示”疗法,宣传治疗的意义,排除对治疗的不利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

3 讨 论

许多癌症患者确诊后,因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可使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入负面调节,免疫功能急剧降低,加速肿瘤恶化[6]。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其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和引导,帮助患者建立心理宣泄途径,鼓励其把自己的压力诉说出来,与家属一同分担,避免过高的压力导致人格解体和精神崩溃。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肝癌,使患者了解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保持乐观的情绪,不但能提高生存质量,癌症还有可能治愈。培养稳定的情绪,强调个人的应对能力,使患者明白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自己。

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即在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和有关科学知识正确给患者以倾听、解释指导、鼓励、支持[5]。肝癌患者由于疾病导致心理障碍,需要得到外界的援助,需要关于疾病治疗、预后等信息的支持。医护人员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内心痛苦,慎重而又切合实际地给予真诚的解释和劝告,并提出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消除恐惧绝望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同时,要强化社会支持,善于利用家庭及社会力量,帮助其渡过难关。患者得到了同情、理解和支持,有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调动机体的潜能,增强与疾病抗争的能力。

行为控制训练,帮助患者学会行为控制技术,如放松训练、沉思法、深呼吸法、分散注意力、想象疗法等,以减轻患者的紧张与焦虑,使机体放松,情绪稳定,心跳与呼吸频率减慢,血压降低,减轻疼痛的感受,有利于治疗的进行及术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3.

[2] 严仲瑜,万远廉,主编.消化道肿瘤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52.

[3] 薛富善,袁风华,主编.围手术期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4.

[4] 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8.

[5] 陶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1-72.

[6] 申小红.心理干预在胃癌护理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2007,13(36):3542-3543.

上一篇:山阴县温室蔬菜育苗技术 下一篇:基于XML―本体的开放教育个性化学生用户模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