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3 02:28:04

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88)

摘 要:通过探讨国内外面向区域产业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江西区域产业特征,立足江西,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校企合作培养五个方面,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区域产业;江西;校企合作

1 引言

高等教育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需要,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诉求。例如,在德国,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作的高校,通过“一揽子”合作项目的开发来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了波士顿地区的产业转型。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高职院校,它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学校。

2 江西区域产业特征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0年,我省江西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从2006年开始,我省第二产业比重就超过了50%,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达到了30%以上。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理论,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纵观我省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产业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规模难以做大。第二,工业经济的总量小,结构不优。虽然我省工业占GDP比重较大,但相对中部其他省份来说,总量小,产业布局没有形成集群,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主要是资源型、粗加工型比重过大,新型产业或深加工产业比重过小,产业链短、关联度低、竞争能力弱。第三,传统服务业居主体,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9.4%);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仍然不高,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2%。这些都是我省处于工业发展中期阶段的表现。

3 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3.1 江西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第一,有部分实力雄厚且想继续做大做强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的相应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让企业员工进校参加培训等等。第二,校企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合作效果较差。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2+1”模式,少量采用“工学交替”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最后留在企业的学生仅占30%,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严峻。第三,企业在合作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实际的效益和短期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更关心的依然是通过校企共同合作来实现更快捷地培养人才,包括员工的再培训,而涉及到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联合办校等长远的发展战略时,企业普遍表现缺乏兴趣。第四,在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时,还存在诸多影响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如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利益常常得不到保证,大大削弱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的企业存在实习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的现象,以及还存在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计划难以合拍,缺乏良好的校企双方沟通平台等问题。

3.2 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前述已经对江西产业结构进行了初略的分析:江西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增长比较快,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江西省将重点开发新能源,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区,整个产业面临升级。结合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江西的经济建设,促进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我省的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应立足江西产业特征,从农副产品深加工、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等五个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区经济。

第一,立足农业,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尽管从江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8%,但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在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中仍不容忽视,尤其这几年,围绕江西农副产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得到广泛发展,例如江西的绿色瓜果、水产、禽类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在全国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形成了一批像江西煌上煌、江西绿滋滋等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同时,我省高校中也有不少院校开设有食品工程类专业,如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通过地方政府的帮助,企业的资金支持,学校的科研队伍大力参与,开展食品加工类项目的开发与文化的挖掘,打造政府支持、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农户参与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即建立由农民种植果树、养殖家禽,企业负责加工、包装推广,教师参与种植、养殖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包装推广技巧的培训,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等等。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给学生创造了学习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二,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全省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06年7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0亿元,实现了由百亿级至千亿级的跨越。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1%、32.7%、22.3%和21.6%和21.6%,连续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通过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截至目前,全省授牌成立服装、食品、陶瓷、医药、铜材等产业基地36个,如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集聚了奥克斯、TCL彩电、鸿源数显等一批现代家电企业;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钨和稀土深加工重大项目,初步形成了省级钨和稀土产业基地;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赛维LDK为龙头,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锂电新能源产业园等等。这些各具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工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推动全省工业快速增长活跃力量。

尽管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绝大部分园区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生产现象严重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实现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而人才的本地化配置是解决大量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技的发展,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本地化,就要求我省的职业教育要实现与工业区的人才对接,依托全省各地的工业区,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专长,寻找相应的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园,承接国家攻关项目,开展高新技术研究,使产业园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以及项目评估筛选中心和融资中心,为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第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需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与本省产业结构与转型调整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人才需要的变化,紧密结合专业,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和相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动态研究,依据工作岗位定位专业目标,依据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计。形成立足地域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的需要结合,打造一批特色专业。

目前我省各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除了一些行业特色专业如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冶金技术、矿山地质等之外,大多数都集中在商务英语、文秘、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所谓“热门专业”上。从我省产业结构特征来看,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却开设的太少。例如,绿色食品加工、农村及社区医疗服务、生态旅游、新能源开发、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开发、文化及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我省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我省现有的高职院校又很少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所以我省的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以就业和服务地区经济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并能及时大胆的调整学校专业比例,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保我省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展一系列的企业文化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树立服务的理念等。例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讲学;让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都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可以让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融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最新技术、工艺等内容;最后,在校内实训活动中严格采用企业管理的模式,通过校内实训强化企业文化教育。

第五,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模式多种多样,但概况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是“订单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第二是“2+1”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则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是“工学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文献4的调查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最佳时间是二年级,其次是一年级,最后是三年级;东部加工业正在向中部转移,江西的加工产业将会更加繁荣,随着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企业将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些原因,传统的浅层次的“订单式”、“2+1”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已显得滞后。为了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我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应把握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进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从校园到企业办公楼、工厂车间,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4 结语

笔者立足江西本土经济,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工业区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校企合作模式等五个方面,探讨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江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尤其是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政府应该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

参考文献

[1]金雁,丁继安.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院校科研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8).

[2]潘西明,赵红洲. 基于九江现状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3]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

上一篇:微利时代下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下一篇:铁路环境中光通信的应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