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际贸易现状及开放程度分析

时间:2022-08-23 12:53:15

贵州国际贸易现状及开放程度分析

贵州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的省份,当前首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充分吸引外资以及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因此,发展开放型经济是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掌握了贵州现阶段经济开放程度,以及贵州与东中部省份经济开放度上的差距,有利于深入了解贵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趋势[1]。

一、贵州国际贸易现状

1.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短期波动较大

贵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54.6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7.59亿元,增长率高达46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从34.82亿元增加到188.05亿元,增长率为440%;进口贸易总额从19.82亿元增加到119.64亿元,增长率为503%。这表明贵州省贸易出口总额持续高于进口总额,贸易进出口长期处于高增长状态。

短期而言,进出口贸易存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例如2004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为53.77%,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7.38%和63.3%。2009年金融危机负面效应波及贵州贸易进出口,使得进国际贸易降幅高达32.92%,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下降29.9%和36.83%。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表现为: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早期(2000—2002年)处于水平状态,随后出现快速增长(2002—2008年),紧接着大幅下降(2009年),后期又快速反弹(2010—2011年)。

2.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

通过横向比较贵州省与浙江省、广东省和湖南省在五年规划(或五年计划)末期的进出口贸易可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54.64亿元、10 547亿元、1 754亿元和176.93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93倍、32倍和3.23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4.82亿元、5 791亿元、1 225亿元和60.5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6倍、35倍和1.74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9.82亿元、4 964亿元、529亿元和116.38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50倍、26倍和5.87倍。

在“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12.63亿元、48 664亿元、15 973亿元和229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28倍、75.12倍和1.07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91亿元、20 897亿元、11 369亿元和104.99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0倍、87倍和0.8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87.72亿元、28 551亿元、4 603亿元和124.02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325倍、52倍和1.41倍。

通过贵州省与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对比可知,2000年至2010年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两个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是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中部地区湖南省相比,差距逐渐在缩小,而且2009年 贵州出口贸易规模反而超过湖南省,并且两者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拉大。由此可知,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近十年贵州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些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3.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

贵州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占贵州贸易总额的比例从第九个五计划末期(2000年)的66.98%小幅降到“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的62.57%,在此期间,贵州每年与亚洲贸易往来的比例都在57%以上。2000—2002年,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发展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02—2004年,两地之间贸易往来迅速增长,经过2005年小幅下降之后,再次经历了2006—2008年的高速增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两地贸易往来有所回落。贵州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2011年贵州对上述四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分别为5.07亿美元、2.28亿美元、1.07亿美元和0.67亿美元。

2000年与贵州国际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2.82亿美元)、欧洲(0.54亿美元)和北美洲(0.47亿美元),2010年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12亿美元)、北美洲(2.28亿美元)和欧洲(1.89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因为其地缘优势,使得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欧洲和北美洲轮流处于与贵州贸易往来第二、第三的位置,表明贵州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往来较为频繁。2000—2010年,与贵州贸易往来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为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增长率分别为790%、736%和488%,表明贵州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

二、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1.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

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即为贸易开放度。贵州近十年贸易开放程度,首先,2000年—2002年贸易开放程度从5.31%下降到4.6%,在此期间贸易规模由54.64亿元小幅上升到57.23亿元,表明贵州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低于其经济(GDP)增长速度。其次,2002—2004年,贸易开放度由4.6%上升到7.47%,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得到飞速提高,但是2004—2007年贸易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下降。最后,2008—2009年贸易开放程度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和“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和5.39%,其中出口贸易开放度分别为3.38%和3.3%,进口贸易开放度为1.92%和2.1%。十年间贵州贸易开放度处于相同水平,而贸易规模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表明贵州贸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持平,贵州贸易开放程度仍然不高。

2.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98%、28.55%和4.46%,三个省份开放程度分别是贵州的18.5倍、5.38倍和0.84倍。”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4.62%、106%、57.62%和5.77%,三个省份开放度分别是贵州的22.9倍、12.47倍和1.24倍。东部地区的广东省、浙江省与贵州省贸易开放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湖南与贵州贸易开放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反超贵州。通过横向比较贸易开放度可知贵州贸易开放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三、贵州涉外旅游发展状况

1.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

贵州旅游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700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936.51万美元。有5个年份(1981年、1985年、1992年、1994年和2004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因2003年涉外旅游的大幅下跌和2004年涉外旅游业的恢复,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的其余4个年份的增长是在上一年份高速增长基础之上出现的,表明贵州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

1989年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贵州涉外旅游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使得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出现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5.87%、63.6%、9.45%和5.58%。虽然贵州没有发现非典病例,但是非典对旅游业的冲击最为严重。

2.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2005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45 417人次、非洲413人次、欧洲19 219人次、拉丁美洲15 357人次、大洋洲11 305人次以及其他地区873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9%、0.45%、20.76%、16.59%、12.21%和0.94%。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85 383人次、非洲1 110人次、欧洲4 4799人次、拉丁美洲35 239人次、大洋洲16 861人次以及其他地区2 662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5.89%、0.6%、24.07%、18.94%、9.06%和1.43%。表明贵州涉外旅游的外国游人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

2005—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人次数的增长率分别为亚洲88%、非洲168.8%、欧洲133.1%、拉丁美洲139.4%、大洋洲49.1%和其他地区205%,表明其他国家、地区来贵州旅游的人次数迅速增加。

四、结论

根据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从国际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旅游四个领域来测度贵州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时,选取具有东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浙江、广东和湖南作为贸易开放度横向比较的参照组。

分析发现:第一,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但短期波动较大;第二,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第三,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第四,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第五,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第六,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第七,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参考文献:

[1] 应才发.新贸易保护主义背离国际公平贸易准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9,(7):76-81.

作者简介:李明桥(1980-),男,贵州福泉人,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浅析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措施 下一篇: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构成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