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教育模式:博雅教育

时间:2022-08-23 11:23:52

另类教育模式: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独立于正统教育模式之外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博雅大学通常是小规模的精英大学,有些学校的学生人数不超过一千人。他们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人格、思维和视野等方面的培养,同时非常强调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这些学校中,学生学的教科书也不同于主流学校。他们使用的教科书是西方历史进程中留传于世的经典著作,有自然学科的,有社会学科的。它的目标并不在于教会学生某种技艺,而在于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己去理解什么是人?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生在世应为何事?这种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正统的教育方式,这就是笔者为什么称其为另类教育模式的原因。

每件事情都应该知道一点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区别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的“自由人”教育,而自由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

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它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具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的健康个体。它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博雅并非仅在西方有之,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像中国儒家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体现的是一种使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之所以这样理解,那是因为博雅教育指的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精神,一种培养通识而非仅授予某项知识的学问。是以,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国界的限定。

当年,曾国藩去北京参加会试,点了翰林。这位湘乡来的“老农”(章太炎语)便踌躇满志,以为天下学问尽在于己。等到他遍拜当时北京的文化精英时,结果发现人家所谈的学问,竟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爽然若失的曾氏,这才知道以前所习的八股制艺,其实只是块用过后就该扔掉的敲门砖。他在家书中感叹道:“此中(指科举制艺)误人终身多矣”。曾氏从此发奋向学,转益多师,最终凝成了具有博通风范的“士大夫之学”。曾氏的士大夫之学,是一种“无用之学”,但是他以之治军,练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湘军;以之从政,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以之治学,则蔚然成为儒宗。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博雅教育后是这样总结的,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认为所谓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里所讲的博学就是博雅,这里所讲的笃志就是专业。

由此观之,博雅体现的是博,博之后方能有雅。博雅教育传授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一种体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教育方式。

内在价值的终极性

谈到博雅教育,有一个概念无法逾越过去,这就是人文科学,什么是人文科学呢?

从学科分类上来讲, 中国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而人文科学则从属社会科学。 美国通常分为自然科学 (sciences)、人文科学(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三部分。 人文科学,即humanities,顾名思义,是有关人的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的界定是:“人文科学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对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义最贴切、最直接的一种学问,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等。”照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学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是不同的,是什么不代表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也不代表是什么。这个道理在英国哲学家休谟那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从工具性和功能性考虑,人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产生的影响是缓慢的,具有渐进性和积累性。一项技术的发明或者一个管理理论的产生,马上都会引起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袁隆平的小麦改良,蓝海战略理论的应用等等。但是,文艺复兴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等于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既然人文科学是这样的价值追求,那么博雅教育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科学与博雅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挑战与出路

在市场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文教育与博雅教育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可以发现,我们的博雅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夹攻,一个是从上到下的国家意志、另一个是从下至上的市场和风俗的力量。两者之间各自独立,还好对付一些。一旦它们整在一起,我们就更加艰难了,这就是博雅教育面对的问题。

既然现代社会都是倾向背离它的,我们为什么要守住博雅或者是人文的东西呢?因为现代社会,不管是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是工具主义、经济主义的,用经济的语言来定义社会制度,这就是我们的博雅教育处于守势的原因。我们不是要学哪个制度,也不是要经济自由主义,我们唯一的根基,就是人类生活固有的内在价值。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现实的力量,都有背离人类基本内在价值的倾向,从而总要有一部分人担当守护者的角色,这与古代、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都没特殊的关系。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顺应一时的潮流,而是要守住和激活人文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源流,防止此起彼伏的潮流变成泛滥的洪灾。

有些人说人文的东西要继承传统、读经典,我觉得基本是对的。我读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哲学导论》,里面的书全是经典。但是怎么学?全部都是背诵吗?不是的,不理解的时候不如没有,要有理解,这是博雅和人文精神最基本的一条。如果说趁年轻时记忆力强先背下来再说,就算这里所背的内容是有关人文的,但是这种背经典的做法是反人文精神的。都说古代圣人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好东西,但各路“圣贤”的思想有很多相互对立的内容,相互对立的东西不可能都正确,所以,每个人要自己判断,而阅读经典就是培养我们理解力和判断力的途径。这样,就是最终判断错误,也不会沦为他人意志的工具,失去基本的尊严。

在中国,学非所用是很普遍的情况调查往届的毕业生,他们感觉在大学最有收获的是博雅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部分人觉得并没有在职业中使用多少学过的专业知识,而博雅教育对他的改变是一辈子忘不掉的。所以很可能在我们现在的状况下,职业上的技能主要不是大学教出来的,而是大学把他们筛选出来,然后他们就获得了自我造就的机会。我们人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健康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成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看它有没有经济效果,因为经济作为工具价值是有条件的,而人文的内在价值是无条件的。否则,关系就颠倒了,结果也一定会和我们今天的美好愿望相反。

上一篇:拥有一首真实的歌(节选) 下一篇:人类更适宜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