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教学的改进与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2022-08-23 09:38:31

《平面镜》教学的改进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改进】

《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安排在光的反射之前,所以不研究平面镜成像原理,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实验教学做一些改进,效果更佳.

改进一 将教材上的观察照片“浇不灭的烛焰”改为演示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通过“浇不灭的烛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亲临其境,既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为平面镜成虚像埋下伏笔.

改进二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环节时:1.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2.将实验中所用玻璃板改用显微镜实验中所用的较薄的载玻片(一面贴上遮阳膜效果更好);3.用画在纸上的三角形替换物体.

改进后优点如下:1.遵循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学生经历物理问题的发现、猜想、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改进后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各项特点尽在其中,形象直观,便于发现,易于归纳出结论.3.一次实验可测出三组距离相等,避免了一次实验的偶然性,容易发现规律.4.通过沿镜面折叠发现了物、像等大且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比教材上的方法更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设疑引学

演示实验 浇不灭的烛焰:将三个杯子(1号和3号杯内是点燃的蜡烛)按图1所示位置放好,2号杯恰好在1号杯像的位置.让学生看到每个杯中均有点燃的蜡烛,然后向玻璃板后的两个杯中加水,当学生看到3号杯烛焰被浇灭2号杯“烛焰”不能浇灭这一奇异现象时,教师再把火柴放在2号杯“烛焰”上,再让学生看到火柴不能点燃.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

提问 当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模样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引入 我们每天都照镜子,这种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观察现象 进行猜想

请同学照镜子,观察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像,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②;③;④.

思考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启发诱导 突破难点

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

播放课件演示,通过观察现象、启发思考、引导发现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①用玻璃板替代镜子.

②用物体替代像.

(3)改进实验 探究特点

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左侧1-3厘米处画一三角形ABC,如图2所示.

②将载玻片用橡皮泥沿直线竖立在桌面上,让学生从有三角形的这一侧,透过载玻片观察 ABC的像,再让学生不透过载玻片直接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 ABC的像,指出能被人看到,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③描出这个虚像 A′B′C′, 如图3所示(可以先描出三个顶点,再连成三角形) 移去载玻片.

④指导学生将 ABC及其虚像 A′B′C′的三对对应顶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物、像对应点到直线MN(镜面)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⑥指导学生沿直线MN将纸片对折,可发现 ABC与其所成的虚像 A′B′C′完全重合,可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且关于镜面对称.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的.

3.平面镜成像作图

阅读教材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0“方法”内容,学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对称法作图.

注意 ①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垂足要标出;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必须用虚线画线.

4.平面镜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1的内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光路.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板书设计 略.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下一篇:以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