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聋需及早治疗等二则

时间:2022-08-23 09:26:46

临床实践业已证明,暴聋患者越早治疗则预后越好。国内有人统计:发病一天治疗者有效率为100%(耳鸣、头晕、听力有改善),其中痊愈的占62.5%。发病三天而治疗者,其有效率为91.1%,半月后有效率为33.3%,二个月以上就诊者的有效率为8.3%。由此可见,早诊断,早治疗的疗效就高。因而,暴聋患者一定要及早请医生检查。一经确诊,就应在医生指导下卧床休息,一般是抬高床头大半尺,以降低颅静脉压,使可能存在的内耳窗膜的破裂得以修复。卧床的时间以听力稳定不再下降为止。

治疗期间感情冲动、喝酒、吸烟均可造成内耳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细,血流量减少而加重病情,故应避免。

饮食方面可吃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饮食、水果及少纤维的蔬菜。

有大便便秘的患者可以服少量轻泻药。

如果在2周内经保守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施行中耳探查术。南京鼓楼医院近4年来先后探查121耳,发现88耳内耳窗膜破裂。行内耳窗膜破裂修补术后,大部分患者的听力和耳鸣、眩晕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然而有些患者对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顾虑,其实那是不必要的。首先手术切口在耳道内,切口小,手术过程主要是翻起鼓膜,对声音的传音结构、听骨链没有多大的触动,术后鼓膜仍复原,不会使听力更坏。如果在术中发现内耳窗膜破裂或其它病变,经对症处理,结果将更好。最后希望暴聋患者要珍惜发病后2周内的最佳治疗时间,错过这段时间,耳聋治愈的可能性将成倍地减少。

下肢骨折者怎样用拐

王怀玉

拐是下肢骨折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工具,倘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对加速骨折的愈合,防止或纠正骨折畸形,恢复肢体功能等,均有重要作用。

一、拐的高度:一般以病人站立时拐的上端距腋下2~8厘米为宜。拐过高,压迫病人腋部,客易损伤臂丛神经,引起“腋杖麻痹症”;拐过矮,病人行走需弯腰,时间长了容易疲劳。

二、保持身体平衡;拐每向前一步,不能超过正常步态的一步远;拐放于身体两侧时,应与肩宽相宜。扶拐的用力点应在手扶把上,利用臂力支撑身体,且莫把用力点放在腋部,以免压伤臂丛神经。病人扶拐站立时,要抬头向前看,挺胸收腹,不要弯腰看脚。

三、出拐与迈步;要先出拐,后迈步}要先迈患肢,后迈健肢。

四、初次用拐须知:1 骨折病人用拐练习走动时,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练习次数要由少到多,练习时间要由短到长,练习距离要由近到远,勿使疲劳。2 病人扶拐下地时,一定要先下健肢,后下患胶;扶拐上床时,则要先上患肢,后上健肢,这样可以避免损伤骨折部位和防止跌跤。3 病人初次扶拐下地时,应先靠着床边站立,注意有无头晕感觉,若无头晕,或稍晕即过,方可慢慢扶拐走动。这时,护士或家属要尾随其后监视,以防病人摔倒。

上一篇:过敏性疾病和过敏原 下一篇:对心律失常病人的劝告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