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23 08:40:47

公司治理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以2013年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其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研究,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发现,根据选择的指标,影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因子主要有: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最后对上市金融企业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金融企业 因子分析

融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的行业,因此良好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对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风险控制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微观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失效是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的学者已经开始探寻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防范和控制金融企业风险的发生。然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以期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林毅夫(1997)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安排。根据相关文献,本文主要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即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这三方面选取变量进行研究。

(一)股权结构。本文主要从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国有控股,许多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主要为国有股。虽然有众多文献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更差,但是在金融行业中,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经营业绩也比非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好。因为,实际控制人的性质若为国有,则政府股东可以直接影响董事长及高管的任命,进而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提高控制风险能力。

假设1: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国有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股权集中度较高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并且控制权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其影响上市公司行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表明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少数管理者的手中,少数的管理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进行违规操作,这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会越高,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二)高管激励。本文主要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高管薪酬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当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管理者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地位,这会严重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甚至会导致董事会丧失独立性。当企业设置的部门形同虚设,监督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上市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合理的报酬奖励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管理者,使股东与管理者的问题降低。合理的薪酬又会使高管更加关注企业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提高。

假设4:高管薪酬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正相关。

(三)董事会特征。本文主要从独立董事人数和董事会规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二者共同决定董事会的独立性。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较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发挥的越明显。一方面,独立董事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使其更关注企业的各项风险,以保障自身可以收到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我国“一股独大”的经济环境下,独立董事可以有效抑制问题,降低财务风险。这意味着独立董事越多,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假设5:独立董事人数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董事会人数较多时,会有较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参与并决定公司的决策。他们运用其专业知识弥补其他董事会成员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实现互补,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

假设6:董事会规模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由于金融行业主要经营负债,资产负债率相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很多,这也要求金融行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应增加。

假设7:资产负债率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金融企业作为样本来源。由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仅有43家,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过小,用常规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这43家上市金融企业的2013年度报告。

(二)变量选取。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其中,股权结构的变量包括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所有权性质(Nature)。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sh)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10)表示,该变量数值越大,说明股权越集中。企业所有权性质用实际控股人的性质来表示。高管激励的变量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和高管薪酬(Ggxc)。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包括独立董事人数(Outdir)和董事会规模(Dirsize)。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19.0。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说明上市金融企业财务风险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大值为68.3663,最小值为6.0807,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也较大(最大值为0.549,最小值为0.0101),表明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于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由同一人担任占绝大多数,约占98%。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有13名董事。独立董事人数的均值为46.7%,超过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数规定(1/3),中位数为5,表明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符合证监会的要求。上市金融企业中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仅有47%,53%的上市金融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表明国有控股的上市金融企业占大多数。

(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中选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以简化的数据来描述原来整体数据信息的一种降维的方法。

1. 主要步骤。

(1)因子相关性的检验。根据SPSS 19.0软件可以得出本文选取的8个变量的相关矩阵,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大于0.5,表明这8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KMO值为0.591>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值为235.492,相对应的P值为0.000,表明所检验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并且变量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因子。因此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共同因子。运用主成分法确定因子载荷,当特征值大于1时,提取了3个共同因子。如表4所示,这3个共同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7.682%。表明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因包含了大部分原始变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替换掉原始变量,衡量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将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得到表5所示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5中各变量根据负荷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列。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由OURDIR、DIRSIZE、LOAR、GGXC共4个变量决定,在公共因子F1上的载荷分别为0.936、0.884、0.785、0.688;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由H10、LASH、NATURE共3个变量决定,在共同因子F2上的载荷分别为0.962、0.928、0.618;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主要由DUAL决定,在共同因子F3上的载荷为0.922。

(3)求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以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因子综合得分F表达式为:

F=0.34510×F1+0.28914×F2+0.14259×F3

由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的公式,可以得出我国43家上市金融企业各自因子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1)第一个共同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4.510%,主要反映了董事会特征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其中,高管薪酬反映了上市金融企业的高管特征因子。由表6可以看出,平安银行、中国平安、民生银行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名列前茅,而爱建股份、陕国投A、安信信托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靠后。表明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金融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强;高管薪酬越多,高管对企业越忠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2)第二个共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8.914%,主要反映了股权结构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见,国海证券、陕国投A、爱建股份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排名居于前列,而广发证券、光大证券、光大银行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不理想。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金融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3)第三个共同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14.259%,主要反映了高管激励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得,宁波银行、宏源证券、民生银行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分列前三名,而中国银行、国海证券、东吴证券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居后。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控制上市金融企业的风险。

(4)综合三个共同因子得分的排名,各企业综合排名与各因子单独排名波动较大,表明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公司治理策略来控制风险,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综合排名第6的陕国投A,董事会特征因子排名倒数,但在股权结构因子上排名第2,因此,陕国投A需要增加董事会人数或者独立董事人数,以增强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四、结论

综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1)优化股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效率,即要求合理的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中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2)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评价体系。及时地对公司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监控及防范能力。(3)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董事会是掌管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规模是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此外,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时,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鲁桐,党印.金融危机后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产经评论,2014,(1).

2.林毅夫,蔡口,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1997,(3).

3.李艳红,贺赣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传导机制与数据检验[J].南方金融,2009,(5).

4.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

5.李志辉,罗平.统计分析教程(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廖继胜,刘志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4,(3).

上一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下一篇:营业资金安全管控体系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