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开发区 从荒地开始的嬗变

时间:2022-08-23 08:16:53

西宁开发区 从荒地开始的嬗变

九月的青海,满目葱绿,凉气袭人。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当汽车沿着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直驶到开发区管委会楼前后,你会发现这里分明是一座城市园林: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路面,花草相间的绿地,广场上的喷泉,还有藏式建筑的博物馆宁静、详和,徜徉其中,空气是如此清新,景致又如此和谐。

谁曾想,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与西宁市区隔山相望,如今却崛起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开发区注重‘科学、绿色、创新、和谐’四个方面的发展,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宁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琳如是说。

据介绍,2011年,开发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亿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52%;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近1/4、西宁市的5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4家,占全市70%,已成为拉动西宁乃至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步步为营夯实发展基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内迁和建设的钢铁、机床、汽车、工程机械、农机、化工、军工等一大批企业,为青海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的拓荒者由此在城市边缘的荒地上,开始白手起家,拉开了西宁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2005年1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对西宁地区各园区进行整合,设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从此进入了全面加速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2007年12月,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园区,分别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目前,西宁开发区下辖“四园”,各自按照不同的产业定位,错位发展。

东川工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级光伏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和轻金属新材料系列产业,努力打造新能源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甘河工业园打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特色化工产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生物产业园被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生物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建设,努力打造青藏高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南川工业园被批准为“国家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展藏毯绒纺和锂电产业,规划建设轻纺工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国际藏毯生产集散地。

目前,各园区间已成功建立起各具特色、关联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省管理服务最优、产业链最完善、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型工业园区。

科学编制规划

推动园区发展

“我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发’的原则,打造一流工业发展平台。”姚琳说。

自2005年开始,西宁开发区就以现代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和实施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达146亿元,实施了南川、甘河工业园区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扩区规划,规划面积在42平方公里基础上新增84平方公里,达到126平方公里。

2011年,开发区已开发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每公顷实现2016万元,工业产值每公顷实现1985万元,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铁路运力也从2006年的5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600万吨/年,供电能力达到766万KVA,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632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19.5万吨/日,园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截至2011年底,开发区已招来各类企业1061家,其中:工业企业293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30家,外资企业1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92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驰名商标11个,著名商标11个,省内名牌16个。

开发区在加快发展工业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参与西宁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创新城市、卫生城市的工作,按照城市新区的标准,完善了园区绿化、道路照明、标志标线等市政工程,建立了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医院、酒店、公交站等生活配套设施。此外,兴建的写字楼、检验检测中心、孵化器、创业园、物流园等生产服务设施,为投资商和入区企业营造了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如今人们看到的开发区再也不是传统的工业区形象,而是一个绿草如茵、生活舒适、交通便捷、产城融合的综合性新城区。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为例,由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博物馆为主体组成的高原文化博物馆群,已成为青海旅游的新亮点。

调整产业结构

打开合作新局面

西宁开发区按照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链延伸、投入产出高、带动和配套能力强的项目,不断开创战略合作新局面。

2006年,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入驻园区,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和设备,具有操作稳定、能耗低、无污染的特点,建成后可年产多晶硅20000吨,项目投资100亿元,对于青海发展新能源光伏产业发挥了龙头作用。2011年,青海光伏并网发电1003兆瓦,一举成为当年全世界光伏并网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

2007年,开发区成功引进上市公司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了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各种电解铜箔产品及电解铜箔专用设备的开发。该项目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全世界唯一的高原铜箔单产项目,不仅填补了青海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空白,而且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电子材料和锂电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依托青海的优势资源,开发区又引进青海鲁丰鑫恒铝材有限公司,由鲁丰股份与北京鑫恒集团共同投资,兴建一个年产60万吨铝板带材项目,延伸了青海传统工业产品产业链。

上一篇:永辉超市:董事长包揽八成定增 资金来源成谜 下一篇:思念食品从新加坡退市 曾不务正业赚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