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与观点

时间:2022-08-23 01:18:21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

我相信一个总是在创造奇迹的国家,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一个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国家,没有理由办不好奥运会。奥运会也需要这样的国家来亲自感受它。

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这也是我当选为奥委会主席的同一座城市。我认为,这次会议作了两个伟大的决定:第一个是选举罗格担任奥委会主席,事实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主席;第二个就是让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今天我更加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亲身近距离去发现奥林匹克价值,分享让人难以忘怀的激情与梦想的机会。北京奥运会还将使整个世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认识中国。因为,北京奥运会给了人们这样一把钥匙,一把了解中国近年来神速发展的钥匙。

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

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质量、场馆就绪程度以及对运作细节的关注,已经为未来奥运会设立了“黄金标准”,国际奥委会深信北京奥运会将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日益临近。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重要,对世界也同样十分重要。

但是,对于任何好事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申奥过程所遇到的干扰,此次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时所遇到的一些干扰甚至冲击,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干扰和冲击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辩论。这场大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进一步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宗教、种族差异,把全世界的青年团结在一起的友好的盛会,应该珍惜这个人类文明的果实。

成功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筹备期间我们同样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从精神到物质的支持。希望并相信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必将进一步发扬,以某种方式在北京奥运会上得以体现,并在奥运会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扬。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北京奥运会将是继日本东京和韩国汉城(现称首尔)之后,在亚洲举办的第三次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不仅应当成为世界各国展示体育实力的公平赛场,同时也应当超越所有意识形态、种族和地理界限,成为促进各国人民和谐与友谊、加深相互了解的桥梁。

美国总统布什:

我本人和我的家人热切期待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预祝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中国能够高水平地办好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体育比赛是最好的竞赛形式,最和平,最公正。俄罗斯人非常喜欢体育, 国内有很多痴迷的体育观众,许多人会看电视,与我国运动员同悲喜,一些人会去中国为我国运动员加油。

韩国总统李明博:

举办奥运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把本国的真实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而且能够推动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使之达到国际水平。北京奥运会将是奥运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届奥运会。祝愿并相信,北京奥运会一定会获得圆满成功。?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

出席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是正确的。我对出席奥运会感到很轻松。中国政府发出了邀请,澳大利亚奥委会对参加(开幕式)的决定也非常支持。

法国总统萨科齐:

奥运精神传递“和平”、“友谊”与“团结”的信息,我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泰国总理沙马:

北京奥运会是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盛事,泰国反对将奥运会政治化,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有什么政治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是一次中国“亮相国际社交界”的盛会。中国自古就是好客的礼仪之邦,崇尚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奥运期间,对普通外国民众,中国人民自然将尽地主之谊,欢迎外国元首参加奥运会,这更是东道主中国的荣幸。中国人民期望通过奥运的契机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见证中国的开放和中国人民的好客与热情。

英联邦记者协会主席、孟加拉国著名记者哈桑・沙赫里亚尔:

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不仅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亚洲人的光荣。过去奥运会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举行,这次中国以一个人口大国和一个经济日益腾飞的国家身份来主办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贺南洪:

由于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令人印象深刻。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使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倍感自豪。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某些干扰北京奥运会组织工作的事情,但都不足挂齿。世界将见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

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纽约分会副会长艾福德:

1988年我第一次踏上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后,很受到她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这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巨大活力。当时有一种预感,这块土地肯定会发生奇迹,看来我的直觉没有错,奇迹正在中国发生。世界人民把奥运会交给中国举办,说明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

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令人称奇。北京因奥运会而更加雄伟,奥运会因北京的参与而更加充满魅力,北京正充满节日般的祥和气氛。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自己土地上举办奥运会的梦想,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

中国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举办一届最高水平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水平已经赢得国际上的尊重和赞赏,我完全相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将再一次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北京奥运会将是在中国大地上举办的一场国际盛大节日。

尼加拉瓜外长萨穆埃尔・桑托斯: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拥有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兵马俑和长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世界。尼加拉瓜和中国相距遥远,但大洋隔不断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我希望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尼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并预祝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比利时前国防大臣德尔克罗:

北京奥运会将造福中国和世界,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将非同寻常。无论从中国国内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化的进程中看,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融入世界迈出的新的、重要的一步,同时北京奥运会将吸引世界人民的注意力,世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取得的进步。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来说都是一种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精神激励。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体现,它表达了善良的人们对世界人民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布什:

为迎奥运,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政建设大刀阔斧,日新月异,新机场落成并投入使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竞相拔地而起;出租车座套雪白;奥运礼仪小姐超强化的集中训练;全北京市民学说英语(外国人到中国参加活动,应该是他门学说中国话才对呀!这有点倒过来了)……总之,我这个在华盛顿―北京之间来回飞的“中国通”,经常站在北京大街上感到茫然,“找不到北”。若没有奥运会,北京当然也会发展,但不会这么快。

虽然奥运会对中国来讲是件大事,但不是唯一的大事。中国有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奥运是体育竞赛,不是面子工程,需要个性化和特色化,不需要好大喜功和走极端。在筹办奥运的过程中,中国感受到的“压力”,我看其中一部分实则是“国际准则”。一些国外的非政府组织也来凑奥运的热闹,他们将奥运当作为其组织牟利的平台,并在此过程中刁难中国。中国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人不应将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与西方世界政府的意愿,或者是西方世界的意愿混为一谈,这会将问题复杂化。我希望,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日益成熟,能够清楚地看到大多数的外国人希望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并非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结束。

日本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松本健一:

奥运会将给一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在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那时我大学一年级。16年后,我提出了“1964年转型说”理论。东京奥运会之前,日本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以奥运会为契机,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到了70年代末,农业人口的比率下降为7%。由此,日本发生了从“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巨大转变,大众消费社会形成。这种情形也正是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象。以奥运会为契机的经济高速增长,数年后将使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倍增。现在,上海的国民年均收入为七八千美元,而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已接近1万美元。一般来讲,当国民年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不论哪个国家都会出现变化。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郑永年:

在进入国际俱乐部的过程中,中国方方面面已经改变了许多。为了和国际社会接轨,中国还改革内政,改革自己国内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中国都做得很好。奥运会实际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在这里,中国既是参与者,也是表演者和组织者。在和国际接轨过程中,是中国改变自身,来加入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尽管中国没有参与这个体系的建立,但中国的开放和加入是很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是主角,不是创意者。奥运会意味着,中国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并且作为主角之一,站在了舞台上,这和以前中国的角色很不一样。这也意味着,整个中国社会包括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各个层面都需要思考,我们要如何行动,怎样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同时,中国还是组织者,不仅是自己在表演,还要组织其他人。在组织方面,尽管有国际奥委会等各个方面,但中国毕竟是“地主”,是东道主,中国表现得好不好会影响人家。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对此都有一个共识。拿更多的奖牌为国争光,当然重要,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要做的远远多于这个事情,这和以往中国去参加奥运会拿奖牌的情况很不一样。

因为文化不同,西方有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国,他们认为,你们中国实在是太想崛起了,太想表演了,甚至有一些人竟把中国举办奥运会比做二战希特勒时的德国。但中国人其实不是这样想,在中国的文化中,中国人不单是为了所谓的形象问题,更多的是想把事情做好,尽地主之谊,这是一份国际责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挪威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斯坦・托纳森:

在中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我眼中的发展轨道是这样的:一方面,中国在主观上是希望变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北京奥运会,可以在国际上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在国内凝聚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国家的多个部门也可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实现与外界更多的接触,熟悉国际上的一些“游戏规则”。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中国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公布了便利外国记者采访的规定,等等。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所追求的变化,是渐进的、不触及根本制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和部分西方媒体,也希望中国发生变化,他们把北京奥运会看作是一个“改变中国”的机会,甚至希望从此后,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国家。这也就是说,这些人希望奥运会带给中国的变化,是激进的、颠覆性的变化。

这不是简单的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而是根本性的冲突,因为渐进和激进只是方式,是否触及中国根本制度才是焦点。中国希望通过渐进式的发展,证明中国现行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而一些外国人则认为,中国现行的制度存在着巨大问题,只能通过颠覆性的手段加以变革。正是由于这种根本性的冲突,所以两种力量尽管同样希望变化,却在相向而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并没有因奥运会而变化。

中西方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其实长期存在,这种矛盾有时会以更激烈的形式体现。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不会因北京奥运会而一下子就改变了。

美国《时代》周刊:

主张抵制奥运会的激进组织相对受到了孤立,大部分人一开始就承认抵制奥运会是不可能的。现在,大多数政府认为奥运会是将不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国际盛事,可以通过友好的体育比赛表达共同的情感。现在若将奥运会政治化,会危及奥运会自身的未来。

《澳大利亚人报》专栏作家弗兰克・迪瓦恩:

中国为成功举办奥运会作出了巨大努力,理应受到赞扬和祝福。

北京奥运会将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会也将成为历届奥运会参赛代表团最多的一届,全球两万余名记者也将云集北京。对于中国而言,没有什么比支持更重要。届时这里将上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不仅运动员是主角,全世界所有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都是参与者――我们都是主人。在北京奥运会筹办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少数人借拉萨“3・14”暴力事件,破坏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鼓噪以奥运干涉中国内政。但是,中国坚决排除干扰,拒绝奥运政治化,决心办好奥运,这就是在风雨中、在新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最明确、最生动的体现。此后,中国虽发生了汶川地震,但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和世界人民心相连、手牵手,重建家园,则是“团结、友谊、进步”的又一感人诠释。足以感动世界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理应得到全世界的支持,一起为北京奥运会送去祝福。

《纽约时报》:

北京为迎接奥运而建设的一系列宏伟建筑反映了中国正努力表达一种新兴的国家身份,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在北京新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如果说西方人走出飞机那一刻感到目眩而困惑,那也是可理解的。不仅仅是因为新机场的宏大。而是因为一种避无可避的感觉:你正在穿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个世界热烈地拥抱变化,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这座崭新的航站楼由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和其他一些新的纪念碑式建筑组成一份了不起的名单: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的蛋型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国家体育场,即众所周知的鸟巢;PTW设计的国家游泳中心有着柔软而半透明的外观;库哈斯设计的CCTV总部,其形象是近来最富想象力的建筑壮举之一。

评论家不断地把这些高知名度的项目描述成中国萌芽中的全球首要地位的自信表达。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力量的直白表达,就像16世纪的罗马或19世纪的巴黎的纪念性建筑,中国新的建筑散发着智力发酵和经济影响力的光环。

新华网评:

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随着承载国人百年梦想、象征国家开放文明的北京奥运一天天临近,“中国承诺”正在变成一个个令人激动和欣喜的现实。

7年来,北京奥运筹备过程中,中国始终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为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夯实了基础。从筹备伊始,科技奥运的理念就被贯穿于筹备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有关奥运的各个细节。

从奥运场馆新材料的广泛使用,到奥运比赛中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从奥运会先进安保体系的建成,到奥运会配套交通设施的完善;从绿色环保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践,到有关奥运的衣食住行品质的不断提升……是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新理念的运用,让五朝古都融入了现代化时尚元素,令北京奥运焕发出高科技夺目光彩。

新华网博客:

“在自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尤其是随着奥运会开幕时间的临近,观看奥运、享受奥运成为新一轮奥运热的主题。然而,再盛大华美的筵席,真正能到现场切身感受奥运的人当属少之又少。我呼吁:奥运来了,千万别缺少了亿万农民!我真诚希望在奥运前实现奥运节目的无缝覆盖。 总之,就是要‘一个都不能少’,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兄弟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中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吴旭:

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最应该拿、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块金牌是“舆论场上的金牌”。要拼下这一块金牌,关键的不是谁的队伍赢了,而是谁的故事赢了。我们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媒体,向世界讲述“和谐中国”、“现代中国”、“坚强中国”的故事,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国外来访记者的镜头、图片和报道,讲述一个“真实中国”、“自信中国”和“热情中国”的故事。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网)

(读者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省略)

责编:金中

上一篇:“主雅客来勤” 下一篇: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