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观点 第9期

时间:2022-05-26 04:24:38

中国应该通过自己文化的重新复兴来显示中国真正的实力。中国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以充满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感染全世界,这样中国才能够更多地向全世界彰显中国特色。

――李光耀新加坡内阁资政

中国的崛起外交要重视软力量的传播。要将中国影响转变为中国魅力。为此,崛起外交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强国的竞争,不仅是实力的竞争,还是文明的竞争。只有文明创新,才能保持崛起和不败的姿态,才能引来别的国家追随。第二,中国能否成为制度建设者?崛起外交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对待目前的国际秩序和制度。客观言之,目前主导的国际制度有些是中国参与制定的,有些则为中国所不满。对于不满意的国际制度,中国的态度是“参与其中,徐图改之”。“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徐图改之”则要困难一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超越的胸怀,需要登高望远。

――张剑荆摘自《南风窗》

西方主流媒体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首先,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引起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舆论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决策,成为现实中国的战略选择。境外媒体还进一步判断:“经济外交将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而崛起的方式远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

其次,2004年5月11日,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一篇论文,题为《北京共识》,该文的提出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在作者乔舒亚・库珀・雷默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之上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具有普世价值,可供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效仿。

第三,中国的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发展前景乐观。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詹姆斯・金奇在《世界随中国起舞》一文中写道:“过去的25年里,中国日益对外开放引发了各种变化。但2004年以来却有迹象表明,一些新的变化开始了。这一年正式宣告,未来也许在更大程度上是关于中国如何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如何改变中国。”

第四,关注北京奥运会。

第五,迎合受众的兴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及其现实的崛起,使得西方世界对“这个遥远、神奇的东方国度充满着兴趣和向往”。而经济领域的实用主义,比如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尤其促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阅读需求增加。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特别关注中国的经济进程。西班牙一家报纸说:“今天,中国是机遇的同义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前往这片位于远东的土地上淘金。”

中国主流媒体不宜过分炒作“中国热”

对境外媒体出现的“中国热”,中国主流媒体不宜过分炒作或渲染。对最近出现的“中国热”、“海外春节热”以及《北京共识》等,宜分别以泰然、冷静、谨慎的态度予以区别对待。

所谓泰然是指对待“中国热”。有学者认为,国内部分媒体对此过分炒作,有受宠若惊之嫌,有失大国风范,还会加深境外舆论对中国的偏见。在部分西方人眼中,中国是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具有自强不息的意志,不甘沉沦的心理,却同时交织着过于强烈、激进,又有些虚荣、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具有过于敏感的情绪,过于脆弱的神经。

所谓冷静是指对待“海外春节热”。近两年,各国政要,尤其是西方国家政要纷纷给本国的华裔拜年。毫无疑问,中国国力增强是海外出现“春节热”的原因之一。但是,各国当局有意推动本国文化和传统的多元化、多样性,也是“海外春节热”的主要原因。

所谓谨慎是指对待《北京共识》。把《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会触发发展中国家对《华盛顿共识》含有的经济帝国主义色彩和政治意味的回味,连带对“中国经验”产生抵触和敌对情绪,可谓多言多失。

由于西方人更相信自己的媒体,相关的“中国热”宣传有利于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应地,中国主流媒体可采取多研究外国报刊、多与外国同行沟通等方法,了解他们正在报道什么、打算报道什么,其受众想了解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作一些引导性、宣传性、说明性报道。比如,近期境外媒体对中国出现的贫富悬殊、地区差距、知识产权、劳工权益、金融改革、企业调整、军控、人文、环保等都非常关注。

与此同时,更可令此番“中国热”价值最大化的做法是:接受全球媒体监督,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过程中,经由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途径,逐步实现从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到改变、制定规则的转化。

――孙时联摘自《凤凰周刊》

责编:胡雅娟周 瑾

上一篇:墨西哥人的执著与宽容――访墨随感 下一篇:理解源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