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3 12:32:58

淮安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科技服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日益彰显,但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初步形成体系,发展迅速且增长潜力大,技术扩散能力不断增强,总体地位趋于上升,但总体规模偏小,投入力度小,服务人才层次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本文分析了淮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并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体系;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29-02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是“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淮安市科技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我市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情况

2015年1月到12月,我市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7家,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其中工程与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36家,技术推广服务28家,科技中介服务21家。实现总收入208109万元(网上直报的上报数据,以下数据均来自于网上直报的上报数据)。

1.2 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分布情况

2015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208109万元,其中江苏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收入46915万元,占22.54%,江苏红光仪表厂有限公司22916万元,占11.01%,江苏涟水制药公司11641万元,占5.59%;其它94家单位占60.86%。其中年收入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单位有20家,占总数的20.61%,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单位有32家,占总数的32.99%。

1.3 区域发展情况

根据科技服务业统计分布情况来看(见表1),我市的涟水、金湖、市直科技服务业工作开展较好,2015年,涟水6家单位总收入60142万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量的28.89%,市区24家总收入26526万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量的12.74%,金湖11家单位总收入36868万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量的17.71%,洪泽12家单位总收入23153万元,占11.12%;盱眙12家总收入15549万元,占7.47%;淮阴区3家总收入14050万元,占6.75%;清河4家区总收入10727万元,占5.15%;清浦区1家单位总收入10100万元,占4.85%;淮安区11家单位总收入10059万元,占4.83%;开发区总收入935万元,占0.45%。

1.4 从业人员构成情况

截止2015年底,我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816人,事业单位性质的1187人,企业性质2629人。具有博士学历195人,具有硕士学历381人,本科学历1126人,大专学历721人。

2 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科技服务业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总体上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

从总体上看,科技服务具有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提供优质专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但社会各界对科技服务的功能与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甚至不少人把科技服务看作是增加了不必要的环节。科技服务并没有被当作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和发展,既缺乏鼓励扶持措施,也缺少规范和引导手段。认识上的偏差,使科技服务的知识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使科技服务机构发育不良、成长缓慢。另外县区科技局对此项工作也不够重视,淮安区上报情况一直较差,经多次催促后,仍然有多家未报,清河区科技局的科技服务业的催报工作一直未有明确的责任人负责此事,淮安市国信会计事务所与江苏安邦盐化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两家已很久未上报数据,且已无法联系到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出的是,金湖、洪泽、涟水科技局此项工作做的较好,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协助配合此项工作。

2.2 门类分布不均、有些行业尚是空白

从科技服务业单位属性来看,近半为研发机构,其中以工程与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为主。其次是推广服务类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类机构和从事其他科技服务的机构平均规模还较小,虽然从总量上看,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机构与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机构不相伯仲,但是从业人员和总收入规模,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均占绝大比重,且整体的增长比例接近与全市的增长情况,对拉对全市科技服务业总体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工程与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门类逐步健全,但是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我市尚是空白。这些机构的空白,致使我市科技服务业体系不够健全、支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2.3 企事业机构分布不均衡

2014年度淮安市科技服务业单位中事业性质的70%,企业性质的只占到30%,反映出淮安市科技服务业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与民间多元化投资并进的局面尚未形成,尚需社会力量的大量参与来为淮安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4 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

科技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应具备的第一资源是是一批高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而从目前的现状看,不论是事业型还是企业型服务机构,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总体上看专科以上的人才占了从业人员总数的75%,从数量上看企业占有的专科以上人才多于事业单位,但从质量上看高端人才明显偏离企业,企业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仅占从业人数的4%。而今年增幅较大的人员种类为本科类和大专类。许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难以在市场上觅得满意的人才,而缺乏高端人才支撑导致其服务能力上升受阻。目前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

2.5 机构重复、松散

科技服务业排名前十的单位收入占全市总收入的88%,后面近百家企业的收入合计才占到总收入的12%左右。一方面反应了全市拥有个别较大的科技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围来看科技服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政府办的围绕科技创新创业提供直接服务的机构更小。相当一部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业务定位不明确,没有稳定的服务业务、特色业务。受计划经济传统意识影响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影响,部门分割、区域限制太强,各省、市、县或部门都在举办同样的机构,干同样的业务,为本区域( 行业)服务,缺少市场经济下的整合和开放。

3 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科技服务的认识,明确工作重要性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推进社会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和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催化剂,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鉴于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有专人负责每个季度的科技服务业数据上报工作,要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到人。科技服务业每个季度上报后,会有一份各县区上报情况及典型案例的简报,将寄送到各县区部门。

3.2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扶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进项目和人才以及对入驻高新技术企业予以一定奖励来实现;在税收上,可以适当地给科技服务业在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减免和优惠。同时,财政应加强对淮安落后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落后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

3.3 加强科技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进一步完善用人、育人、引人三个环节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鼓励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技服务工作,或者创办各类科技咨询服务企业,放宽其人力资本人股的限制。通过加强政府多边、双边合作及民间等各种途径,引进来 、走出去,加强国际间、地区间的合作交流,鼓励与国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在科技服务行业实行人才战略,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咨询师、项目管理师、 质量认证师、技术经济人等职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对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管理、经济、决策、人才、公关、外语等多学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4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科技服务市场环境。进一步下放政府职能,特别是一些服务性事务性的业务如科技项目评审、项目监理、行业协会的具体运作等。通过制定不同类别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增强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加强行业协会工作,规范和发展科技服务市场。实行科技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制定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收费标准、投诉机制等,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科技服务机构获取公共性信息资源的成本。建立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和指似兰巯低常了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找出发展中的经验和障碍,明确今后发展的可行方向,促进科技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上一篇:四口之家的高额保险规划 下一篇:花间别离梦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