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人事部门未实现工资管理信息化

时间:2022-08-22 10:46:03

65%人事部门未实现工资管理信息化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业务是一项非常烦琐、复杂,且政策性极强的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人事部门工作量大而且特别容易出现差错的工作,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每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以往的工作模式十分烦琐劳累,基层单位的办事人员需要对工资变化人员的工资进行人工核定,再上报给人事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再进行审核。有时候这些程序要反复几次才能完成一次业务,若遇到大批量的调资更是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效率很低。

通过建立工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工资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办事效率,也便于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快速准确查阅、分析工资信息,更好地发挥工资管理工作的作用。目前,工资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市场格局成型

工资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最早的考虑就是利用计算机改变手工操作的传统方式。最初的工资软件是由各地工资管理部门自己开发的,采用的开发工具、数据库都比较落后。由于体制问题,当人员发生变化时,软件却没有人更新,导致软件很难延续使用下来,并且软件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来设计的,很难大面积推广使用。软件的使用者也无法灵活实现调整标准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只能由设计者修改程序才能实现新的要求,导致原系统无法及时满足工作上新的变化要求。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原来从事人事管理领域的公司转过来从事工资管理研发,以工资管理带动人事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竞争格局也逐步成型。

从2001年到现在,全国从事人事管理软件的厂商数量有明显的下降。目前,以金益康、飞利信等为代表的全国性厂商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主导性地位。由于这些企业客户众多,能不断获得客户带来的各种应用中的问题,因此他们的产品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各地的先进管理思想也会被贯穿到软件中去。

较小的厂商基本都活动在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没有能形成规模。地方性的公司能针对各地工资部门的要求做个性化的系统,因此也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有条件的地市人事主管部门也在自己开发一些工资管理方面的产品,一些地方的工资部门为完成不同的工作内容,也研发了多种不同的地方版本软件。由于各地工资部门自己研发的软件有许多局限性,现在人事部门基本上都在选用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司的产品。

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工资软件的使用,大大地减轻了工资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原来一个中等地市的一次大规模工资变动需要3~5个月才能完成,现在采用软件则只需要3~5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并且在准确性方面还没有差错。

每个地方对工资软件的使用程度不尽相同,使用水平差异性也比较大。有的地方只使用其做日常的工资业务,有的地方还用于工资业务的管理,有的还用工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支持领导决策,有的用工资软件实现与编制、财政、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的协同,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及编制实名管理、财政的预算管理、上缴个人所得税管理、交纳社会保险管理等,实现公务员从进入到离退的整个过程的无差错管理。

市场容量有待提升

计算技术的引入解决了工资业务中工资业务管理、工资统发、工资预算、工资基金管理等事项。

由于软件的使用为政府管理带来了可以准确决策的依据,政府也在加强这方面的需求。按一个中等城市有3000家左右的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全国就有超过100万套左右的软件需求量。按一套基础软件4000元的价格来计算,就有超过4亿元的市场。如果在工资方面还有其他的业务及培训等个性化管理需求,整个市场将达到10亿元的规模。

但是,目前相当大比例的地方政府人事部门在工资管理方面还是采用手工的方式或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式,工资管理乃至公务员人事管理软件市场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对决策的支持力度弱

实现工资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目前在政府机关中,工资信息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已经有所体现,但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工资管理信息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力度还需要加大。

同时,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工资信息改善政务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工资信息有足够的重视,以充分发挥工资管理信息化的效能。

上一篇:变化中的交易所 下一篇:提供一级和多级工资审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