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吉普赛生活》中的音乐诗性

时间:2022-08-22 10:38:24

舒曼《吉普赛生活》中的音乐诗性

摘要:舒曼的艺术歌曲众多,惯以数首歌曲成套,用来表达人和事的内在,并配以钢琴伴奏。他赋予音乐诗歌化,即用音乐表现诗歌的内容及意境。本文立足于舒曼合唱作品《吉普赛生活》,对其旋律与钢琴伴奏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舒曼音乐诗性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舒曼;吉普赛生活;音乐诗性

舒曼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童年情景》、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等。不论是钢琴还是声乐作品具有极强的文学功底,常用来表达人和事的内在。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之年,期间共写138首歌曲,《吉普赛生活》就是其中一首(Op.29 No.3)。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之一就是“取消艺术之间界限而互融……是涉及音乐的文学浪漫主义”(《西方音乐》,第522页)。舒曼的歌曲音乐用“词语融化成乐音”,形成音乐与诗歌的多维性,即音乐具有诗性。音乐诗性是用音乐体现诗歌的各项内容,包括表象及内涵。它是载体的一种互换。它需要音乐服务于诗歌的表象性内容,而又体现出诗歌对于作曲家的内象性思维,即作曲家对诗歌反映出的情绪具象化。

《吉普赛生活》取自E・盖贝尔的诗歌,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吉普赛人的特征、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职业兴趣、向往以及世人的眼光。舒曼在此基础上采用合唱体裁,辅以钢琴伴奏,复三部曲式结构,并结合诗歌内在节奏、语调创作。与诗歌描绘所用的平实语言不同的是,乐曲中洋溢着紧张而欢愉的气氛。这能表达出舒曼对吉普赛人复杂的心境。他认为吉普赛人的热情既吸引人又令人不敢碰触,他们的自由既向往又害怕,因为毕竟这是以离开故乡为代价而得来的。他用音乐的方式让人们直接领会到诗歌的内容,甚至用音乐弥补了诗歌的不足。

一、旋律诗性

诗歌与音乐是艺术中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歌自身存在旋律性,它的核心是节奏。乐音层需要反映出语言的种类、形式、意义和朗读的性格。舒曼凭借自己对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创作中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旋律是诗歌的延续和辅助,乐句随着诗歌韵律起伏变化,通过这些丰富旋律来表达诗歌的意境。

1.节奏诗性

诗歌《吉普赛生活》将短音节的代词或副词置于句前使得节奏紧凑,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节奏性。具体表现为经常使用句首弱起。相应的,弱起也对主要内容起到一定的突出作用。

2.力度诗性

诗歌安排的内容为旋律创造了天然的音响力度。如下列表(表1)所示(音响强度完全取自谱子中),音响强度与诗歌内容相互辉映。例如在提及巫婆使用咒语消除灾难时,为了体现神秘感,使用p。唯一令人费解的是,在描述茨冈人歌唱内容时,使用ff。但在描写舞蹈时仅用mf。究其原因是为诗歌最后对家乡的向往产生强烈的呼应。这也符合诗人的意愿。

诗歌内容 提问是谁 回答问题 描绘场景 茨冈人歌唱内容 巫婆 舞蹈 入睡 向往

强度 P f mf ff p mf p pp

(表1)

3.结构诗性

舒曼为诗歌编配复三部曲式结构(表2),用部音乐重复表现出原作文字的主题思想。即,流浪的茨冈人梦想着幸福的故乡,但只能不断地流浪。音乐中,乐句、小节数方整,主要源自原文韵脚的分布。文中两句一次韵脚,而音乐据此不论在乐句或在乐句内部小节数的安排都是极其方整的。

引子 连

A B C 连 D A 连 B1

a a1 b b c c1 c2 c3 d d1 d2 a a1 b1连 b2 尾

2 4 4 4 4 2+2+

4+2 4 4 4 4 2 (4+4+4+4)+

(2+2)+(4+4) 4 4 2 2 2 7 3

e: 转调 C: G: e:

韵脚 e a\u a u\a z\t\e\t t\in in

(表2)

二、伴奏诗性

钢琴是舒曼最喜爱的乐器,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有其独特的视角。他沿袭了舒伯特对钢琴伴奏的重视,并赋予钢琴在艺术歌曲前所未有的地位。虽然合唱音乐的钢琴演奏仅仅是伴奏形式,但是舒曼完全没有将其作为附属品对待。他的钢琴伴奏不仅表现了诗歌原有的内容,还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歌曲中表现的艺术形象都是歌唱与钢琴共同的诠释,他的钢琴声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对话者和情绪表述。

1.情绪表述

《吉普赛生活》中的钢琴演奏对声乐作品的音乐表现有着润饰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主体段落中的伴奏渲染;其二是辅助功能段落,例如前奏、间奏和尾声。

作品主体段落伴奏的主要音高旋律与合唱旋律大体一致,节奏也多采用相似形式。在表面上来看,它基本是附和于合唱旋律而存在的。每一句的出现往往伴随伴奏的模仿。这是它对诗歌原有内容的再现。

作品辅助功能段落的前奏和间奏都具有预示作用,前奏是导入者,预示歌者进入的情绪;而间奏是转换者,预示歌者转换的情绪。在该作品中,这些预示作用,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模仿中。例如前奏用弱起八分音符以及附点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结合,促成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情绪;间奏中提前使用十六分音符与连续八分音符的连奏组合,使歌者可以用缓和的心境描述吉普赛人生活。

2.对话者

舒曼的钢琴伴奏与歌者相互补充,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吉普赛生活》中部采用每个声部与钢琴伴奏相互呼应。在歌者缓缓描述吉普赛人生活场景的同时,钢琴伴奏予以旋律性回应,如同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回应以极大的兴趣。

对话者不仅仅是静静地聆听,不时还赋予评论。在作品中,不时间插有半小节的间奏形式,如同倾听者对于故事的赞许评价。

舒曼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现,而他的音乐作品就是情感表现的载体。他将诗歌作品的形象用更加丰富、完整、饱满的形式呈现于听者。他运用所选诗歌的内容,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旋律和钢琴伴奏)将诗歌的意境准确而精炼地表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用音乐将诗歌内容的不足加以补充,使得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将诗歌音乐化、音乐诗歌化。

作者简介:

李寒,菏泽学院音乐系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 下一篇:谈李延年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