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过后是春天

时间:2022-08-22 06:01:23

冰雪过后是春天

格凸: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下雨的火花

驱车到达紫云格凸地带已是傍晚了,一路上蜿蜒的山路类似闽北山区,一拐弯,前面依然是山峦叠翠。经过一片空旷的地方,居然看到一片桃花园。今年的油菜花虽然不比往年灿烂,但一簇簇在眼前晃动着,似乎在提示:春天来了。

同行的伙伴和当地旅游局的王哥、陆凯、张黎等人在格凸农庄等我们等得着急,直到晚上8点才看到我们风尘仆仆赶来,他们不知道,要不是一路上被花儿迷了眼,起码会早到一个小时。主人用野味和“便(biang,第三声)当”酒盛情款待了我们,虽是初次认识,但气氛很热烈,没多久就进入晕乎乎的状态。后来张黎告诉我,这种酒当地特有,土烧的,度数不高,但后劲十足。

早上醒来春雨缠绵,不禁对行程担忧起来。但在去火花布依族乡的路上,张黎说,火花那个地方有点怪,本来贵州多雨,但那个地方一年到头却很难得下雨。就算紫云县城下雪,那里的人们还是穿单衣就足够。果然,到半路,天气就明显晴好了许多。

陆凯的亲戚家正在这个地方,我们来到他家做客。这儿的房子基本相似,没有过多的粉饰,里面设备也很简陋,但主人家很热情,端水沏茶,小孩子一群一群的,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阳光透射进来,照射在阁楼的玉米上,色彩饱和漂亮,我们在狭窄的阁楼上足足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主人家的小孩有点难为情说,这么破的房子不要拍了吧。但当我要求他们配合慢速度拍照的时候,他们显得既拘谨又认真。

布依族的服饰文化比较讲究,纺纱织布为每个家庭必备。小陆曾在这个乡工作过,因工作性质和这里的人打成一片,他曾是一名优秀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传说中他的接生水平也是一流,若干年前,在他还没有调到旅游局上班之前,在火花出生的孩子,都是他迎接来到这个世界。此次他又身兼数职,导游、司机、翻译,并统筹安排。

我们的到来让所有人都忙碌起来,女主人穿上节日才穿的民族服装,当晚,主人上“鸡八块”招待我们。听同伴说“鸡八块”是当地专门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后来我要塞钱给主人,他很生气,我很尴尬。与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广西等地相比,这里的人们纯朴得让人感动。

塘房的春花烂漫

天还没有亮,我们就驱车去郊区。周围的一些村庄大多很有特色,看到合适的,我们就停下来。塘房村在我们去的左侧,在清晨潮湿的雾气中,跨越一大片连绵的油菜花田细小的田埂,那个小村就在跟前了。村口有几棵很粗大的树,开着白色粉色的小花,很灿烂,很清香。同伴说那是梨花。

我更喜欢在油菜花田地里穿梭,黄色的小花儿不时在我的镜头里定格,清晨的露珠打湿了我的裤脚,我闻到泥土的芬芳。不远处,许多人家的炊烟袅袅,有人扛着犁耙牵着牛走上田头,偶尔听到鸡叫的声音,混杂在此起彼伏的犬吠声中。

这也许是塘房村一个再普通不过日子的开始,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格凸河旁的大河苗寨

格凸河确实非常干净,大部分河段都能清澈见底。遗憾的是,因为还没有到雨季,一些地段水不够深,船过不去,也只能错过了。

大河苗寨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奇峰、河谷、沙湾、竹林、村寨、田园等组成复合景观。周围群峰环抱,格凸河从村前流过,村舍依山脚分成几组,是难得的世外桃源。在大河苗寨背后的峰丛中,有一奇峰突兀而起,如同宝剑直指天穹,气势不凡。

现在,大河苗寨已是格凸河一个知名景区,我们到的时候刚好看到他们的特色表演――上刀山。上刀山堪称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绝技神功,上刀山也称“上刀梯”,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铁柱,36把锋利无比的钢刀组成。表演者赤脚而上,在刀梯上表演“金鸡独立”、“倒挂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种高难度、惊险刺激的空中动作。

我们认识了20岁的桂花和16岁的小筛、小芳,是在这里表演舞蹈的,其中桂花还客串主持人。在表演之后,我们提出让她们当模特的要求,她们很爽快答应了,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间快乐穿梭着。

屯堡:灵动春天

走进屯堡,走进石头的世界

贵州屯堡是一个让人不留遗撼的地方,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更是如此。屯堡地处安顺到贵阳的路上,这也是一条观赏油菜花景的最佳线路。公路两旁,一片一片高低起伏、迂回曲折的油菜花田,让人错以为置身于世外桃源。

进了屯堡的村寨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石头也可以用来充当瓦片。一片片厚薄相当却似乎没有什么规则可言的石头,竟能合理地重叠在一起抵挡风雨。

不光如此,站在屯堡,就仿佛进入一个石头的世界。行走在石头铺就的小巷,两旁石头的房子页岩堆砌,灰白色的墙体斑驳陆离的样子,一看就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数百年风雨晴阳,有些地方长出了黑绿的青苔。就是这样的石墙,分隔着一个个的院落,每户人家独院而居,恬然静谧、祥和,仿佛一个个镶嵌着老照片的镜框,由着人仔细端详,她自在那里散淡微笑。但凡目光所至,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组合。也许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屯堡一样对石头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屯堡人似乎把石头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简单随意却浑然天成,年代久远的石碉堡错落有致,家门口精雕的石门头和门柱,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等等。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着一种深沉的理解。

绕行在巷子里,一树一树的春花时不时会跳入视线,白的梨花,红的桃花,与斑驳的石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花,古老的石头寨子变得灵动起来。

沿街开有不少卖银器饰品的店铺,听同伴说屯堡的银器很有名,于是和小董走进家挂有“百年老字号”的小店、每人挑了一个镶绣着蝴蝶的手镯,做工看样子倒也精致,八十元一个。只是后来在其他店铺发现价格可以更低,有点儿郁闷,商业化在任何个旅游区总是无孔不入啊。

屯堡地戏,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文娱活动

我们在茶驿休息品茶的时候,听到附近顿时锣鼓喧天,循声而去,进入一个宽敞的院落,屋檐底下搁置着几排长凳供游人坐下观看,算是观众席。正对面的院墙中央挂着一个巨大的木雕人像,边上六个立眉皱鼻鼓眼睛的面具,漆刷得精光铛亮。院落的左角搭建一个小高台,悬挂一个大鼓,一旁是锣,并没有其他乐器配称。稍许一位老人用雄厚的声音简单解说“地戏”的由来并宣布演出开始,刚才的锣鼓铿锵原来只是前奏。随后演员面遮青巾,一个个精雕细刻的木制面具斜斜地绑在头上,一抹黑软的青纱罩住脸,几杆小旗插在后背,手执木头做的大刀或是红缨枪等古代兵器作道具,穿上简单的布袍似战裙般的行头,踩着铿锵锣鼓的伴奏声,摇靠旗,摆雉尾,热热闹闹地上了场。演出的节目是《诸葛亮六出祈山》的片断,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带有拖音的对白,但打斗动作还是讲究章法。

高台是留给伴奏的乐师,而平地院落才是演出的场所。这样奇怪的布局,就是屯堡地戏的风格。从我收集的资料得知,地戏和其他中国民间戏种一样有它深远的渊源:地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纳神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明代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基本保持傩戏特征的“地戏”。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屯堡地戏,历史也非常悠久,可追溯到600年前的明初。每年春节前后,游人们常在安顺公路两侧村寨与阳坝,看到演员们头戴面具,脸蒙青纱,背扎靠旗,在高亢的唱腔和锣鼓声中挥动兵器格斗厮杀。这种古老而质朴的文娱活动,已经被尊称作戏剧“活化石”。

以前,地戏的演出一年只有两次。一次过春节,一次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每次演出就如过盛大节日一般,热闹非凡。而现在,为吸引游客,你一天可以看不下十次的地戏演出。

小巷尽头,梦回江南

小巷尽头,豁然开朗,空地右侧有条小河穿行,水量不多但干净,刚好铺过河床,河岸上有数棵树迎风而立,有一棵树更是奇特,竟从石墙而出。不少老人坐在桥边聊天,小孩子则三三两两在一起做着童年的游戏,笑声不断。左侧是一座亭子,亭中间有两个高约一米的大茶壶,上书“茶驿”。两位上年纪的妇人在那里忙碌着,凡有客人路过,她们会笑吟吟地招呼来喝茶。我接手品尝,入口微苦,但也有些许清香。其中一妇人说这是药茶,据说黔中行瘴气,此茶可以消解。

我们感兴趣的是妇人的装束,起初我还以为是少数民族,妇人说她们是地道纯正的汉族,仔细端详,真有明朝汉人装束的影子。一身淡蓝色宽衣大袖的长袍,圆领、右衽、斜襟,长袍外面套着较短的码裙,就像个长长的围裙。腰间围系腰带,色彩斑斓。妇女们的头上大多包着或黑或白的帕子,头顶分两道发路,头帕下垂落梳了两绺的双鬓,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据说这是明朝时候朱元璋老家凤阳的流行发饰一三绺头。

我们沿着横穿屯堡的小河缓缓前行,拾到的是已经被遗忘久远的古老的江南风韵和小桥流水人家,远处油菜花正灿烂绽放,屯堡离省会贵阳不过50多公里,却让我有一种梦回江南的幻觉。

上一篇:自助游出行宝典 下一篇:成都VS重庆,亲兄弟打明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