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2 04:42:34

近十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综述

【摘要】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连续两次调整了利率,相比较而言,这两次均是降息,反应了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央行进行利率调整的综述分析,意图理解十年来央行利率的调整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政策对进一步改革利率市场化提出问题。

【关键词】利率调整 利率市场化 政策建议

一、2002年以来我国利率调整的综述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50%调整至3.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56%调整至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3.00%,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6.00%。

从200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总共调整了22次利率,如表1所示:

中国人民银行上一次降息在2008年12月23日,当时央行调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调整至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58%调整至5.31%,此后中国货币政策进入升息周期。

我们能从表1中得出,我国央行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的首次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三年半来的首次降息,而且此次调降基准利率还被称之为“非典型”降息,根据央行公告显示,自2012年6月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调整至0.8倍,7月6日将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调整至0.7倍;此前,中国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作为上限管理,而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自2004年10月以来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且首次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更加显示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决心。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探索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市场化发展程度体现的重要标志。

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构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随后的几年内我国不断出台货币政策,给我国不断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基础,例如,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到200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同改革之初相比已明显提高。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所走过的道路和国际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经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始终注意改革进程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保证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2003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步骤。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并放开贷款利率确定方式和结息方式。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第二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即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贴现)利率加点幅度。这项制度的建立理顺了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了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第三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这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也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促进金融机构按照资本充足率加强负债管理,控制经营风险。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不断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

目前,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调整预示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有了实质性进展。此次调整基准利率的做法,主要目的是要求稳定增长经济,完善市场经济运作。虽然央行降息说明了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宽松,但是,稳定增长才是我国的总体目标,稳增长的关键在于稳投资,期待更多支持投资的政策出台。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利率的体制,虽然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出台政策,连续不断的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基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存在很多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从金融方面来说,201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依旧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从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平台,但是金融业是个比较体系化的行业,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能够进一步的改革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我国依然存在利率非完全实现市场化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的大部分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利率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一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仍然需要监管部分审批,虽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发行一般企业债券利率仍然受到管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仍然受到央行的管理,商业银行无法自主决定。三是早在2005年,央行已经可以对再贷款利率进行浮动管理,但是到现在为止,再贷款利率没有实现浮动管理,并且再贴现利率也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甚至会出现与市场倒挂的现象。

(二)金融企业制度和利率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利率管理机制上,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的,即由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和浮动范围,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利率,然后报中央银行备案。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三)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收入水平、财政预算规模和财政收支平衡状况、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2012年从1月到5月CPI维持在4.0%左右,说明我国宏观环境依然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高帅.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与应对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2]赵晓娜.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J].当代经济管理,2012,(6).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2011,(12).

[4]陈道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途径选择[J].新金融,2006,(9).

[5]景学成.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与政策[J].西部论丛,2003,(10).

[6]熊建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2010,(16).

[7]高霞.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8,(13).

[8]洪晓泉.从银行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效应论利率市场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3).

[9]刘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4).

上一篇:中国电建跨国经营步入新阶段 下一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施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