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务预警作用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时间:2022-08-22 03:53:02

发挥财务预警作用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摘要】近年来由于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大了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外贸企业处境雪上加霜,业务、财务上风险重重。因此,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就极为迫切和重要,而财务预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本文就如何有效发挥财务预警功能作了论述,主要包括预警组织机构的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预警分析能力的加强、预警相关内控制度的完善等内容。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风险防控 财务预警

财务预警,就是借助企业各类财务数据及相关经营资料,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在风险事项发生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同时分析企业发生风险事项的原因,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并为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的财务监控分析系统。

那么,如何通过财务预警作用的有效发挥,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以尽可能减少风险事项的发生或减少损失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构建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为使财务预警得到正常运行,应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的构建,应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该机构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其人员构成应该至少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机构负责人;财务等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等。若有必要,还可邀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与其中。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来承担,如财务部等。

对于集团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覆盖面是整个集团;二是各子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子公司的风险预警。无论在哪个层次,都应该建立在专门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基础上。两个层次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应相互衔接和配合:子公司层次,应及时将发现到的本公司风险预警情况报告母公司,以便母公司掌握情况并指导和帮助子公司采取防控措施;母公司层次,则应通过监控和分析及时将发现的风险迹象通知相关子公司,督促子公司查找出原因后尽快制订相应对策。通过母公司的监控预警和子公司的自我预警,上下联动,才能确保财务预警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产生预期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企业可结合企业特点,在符合财务预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总体上统筹规划,设计符合本企业特色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二、合理设置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尽早捕获风险信息

结合外贸企业特点及形势变化的实际情况,根据指标的灵敏性、先兆性、关联性等要求,为本企业设置一套合理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建立高效的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企业尽早捕获风险信息的重要基础。

常用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有单变量预警模型和多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预警模型主要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风险,因各比率判断准确率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一组财务比率,而不是一个比率,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而多变量预警模型主要是通过对多项财务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规避或延缓危机的模型,如Z计分法模式,通过5个变量(5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两种模型其实各有优缺点,我们在设计预警指标体系时,比较可行的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来考虑采用适用的模型,也可将不同的模型相结合,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财务预警系统更具综合性。一般可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活动如业务运营、投资管理、融资管理、担保管理等方面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应与风险成因密切相关,如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为更好地防范业务运营中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可设置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存货周转速度等指标。同时可结合资产结构的变化、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匹配性等情况来共同判断流动性风险的迹象;为防范汇率风险,应注重外汇汇率变化走向,可建立汇率变动率预警指标,并结合对宏观形势的判断,来进行风险预测。

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同时,我们需要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将财务预警指标纳入其中,运用该系统来及时、高效进行数据的处理,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对风险信息的尽早捕获并发出警示。

三、加强财务预警分析能力,及时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与关键。通过计算并分析比较预警指标值,可以从各种信息中监测到风险信号,对风险进行甄别归类,迅速排除低风险影响因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为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为提高财务预警分析的有效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设定预警指标的标准参照值。计算出的预警指标值,只有与标准参照值相比较,才能分析出指标的正常与否、是否发生异动,从而进行风险的判断。因此,对每一个所设置的财务预警指标设定一个准确的标准值或范围作为参照,是极为关键的,但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比如,通常认为流动比率2:1、速动比率1:1较为合理,但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就并非如此了,如果都以此作为标准值,就可能产生无法在关键和必要时发出预警的情况,财务预警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了。所以我们在设定指标的标准值时,应结合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模式、营业周期及外贸行业的一般标准,制订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标准参照值;而且这一标准值还应随企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等定期作出相应调整,以更具分析参考价值,更符合准确预警的要求。

(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取得的信息不准确,就可能导致错误预警,预警系统就会失灵。在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时,必须以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完整为基础。而由于企业根据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办法、或对一些具体业务核算时的习惯性做法,往往会导致一些会计要素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映,仅仅作为表外事项来管理,比如进口业务因在开立信用证时不作会计处理,属表外负债,而在信用证付款日前到达目的地的进口货物,如未入账则属表外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仅从表内进行预警分析,就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误导,从而就丧失了财务预警的实际意义了。为此,我们在做预警分析时,必须涵盖表内和表外部分,对于暂未计入表内、但实际结果会对分析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负债,尤应重视,应将表内部分与表外部分相结合后据以计算相关预警指标并作分析,才能真正对企业实际的风险情况作出准确预警。

通过财务预警分析,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找出病根后,就应及时进入财务风险处理程序,帮助企业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应急措施,即面对风险事项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即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风险再度发生。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达到财务预警的目标。

四、建设与预警配套的内控制度,规范风险管理程序

财务预警是以真实准确的内外部信息资料为基础的,严密的内部控制措施既能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又能为预警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否则企业的财务预警将形同虚设,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把财务预警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相结合,通过两者互相促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财务预警体系的有效运作和长效运转,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如根据外贸企业以赊销、代销为主的特点,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强化应收账款回收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使用企业信誉等级预警,以避免应收账款回收风险而造成企业财务损失;而且为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在加强财务预警的同时,还有必要以制度的形式将相关事项予以规范,如笔者所在单位就相应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预警防范制度、预警事项上报管理制度、进口业务有关内控程序和管理办法等制度,一方面从制度化、规范化角度提高财务预警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促进企业通过完善管理来增强抵御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中和.浅析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2]林丽群,陈宝峰.浅谈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4期.

[3]牛成,苏正建.集团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探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与涉税处理 下一篇:成本加成定价法下出口退税收益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