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考40年

时间:2022-08-22 03:00:06

回望高考40年

曾经有一位美国专家问教育学专家储朝晖,中国现在的高考是一种公平竞争吗?储朝晖回答说:不公平。“但是,我们还没有更好的、能取代高考的选拔人才机制,高考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不坏的一种方式。”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今年已经是第40个年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这一年的冬天,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大门,570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这一时期,国家亟需人才,大学生非常稀缺。与此同时,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录取人数少,“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当时最为形象的比喻。尽管如此,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仍然选择高考实现人生梦想――拼命苦读,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这一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22万人,高考扩招步伐正式启动。高考招生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开始变得多元,同时,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读大学由公费变成自费,学生毕业由包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学生的成才之路更加多元。

21世纪成了高考改革的年代,各地方自主出题,3+x不断变化,看上去,高考政策似乎每一年都在变化。对高考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部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新政策出台,但这些“术”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道”,高考的筐里还是那些鸡蛋,有的只是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考试制度的基本假定是,通过单一标准就能把人才选,但这与现实的人才实际情况不符,现实中人才是多样性的,社会对人的需要也是多样性的。高考改了很多次,但选拔人才的基本理念没有改革,只对局部进行了改革。”储朝晖说。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李宝臣曾经对中国历朝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比较,从汉朝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开始的“科举”,乃至我们今天的高考,他认为每一种制度在最先建立的时候,都“力求建立一个汇集各种现实可能的技术能量而力求公平的筛选机制,以求把社会最底层的人才发掘出来”。

在今天,改革已成了高考的主旋律,呼吁统一录取分数,或者改革高考单一录取标准的呼声时有耳闻,但正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所说的那样,高考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于那些亲历了1977年高考的人们来说,他们更提倡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曾经的“老三届”、学者雷颐这样总结。

上一篇:科学开展动物疫病案例分析评查工作 下一篇:跨国科学合作网络结构的多样性特征及动态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