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产品设计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2 02:57:17

少数民族地区产品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的当下,凸显学科特征、形成学科优势是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既要顺应社会发展,也肩负着传承民族民间工艺的重任。该文探讨通过有效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学科特色,并提出了教学特色化的具体改革思路,以期为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设计;特色化;教学

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在思考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素养、审美内涵以及文化风格的定位。当前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审美需求和日趋多元化的商业氛围,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的当下,各高校需要不断地调整组织体系,改革、完善教学内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感受各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吸收不同国家优秀的设计文化,更需要立足本土,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地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民族民间艺术有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将其整理、归纳、分析并补充到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资源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设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以形成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美学观念。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分析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它本身所包含的民族风情、民俗风味、历史文脉等因素会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亲切感。无论在内容还是视觉形式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里包含的民族性和象征性都是当前中国设计中稀缺的特征元素。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品类繁多,表现内容丰富,审美风格质朴,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商业化对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同质化,专业设置重复、课程模式陈旧、办学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软硬件和办学目标不匹配等现象限制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产品设计教学民族化、特色化的发扬。基于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研究、保护和运用本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其个性化的文化形态和审美特征,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融入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强有力地促进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探索不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化办学的可能性。

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途径

1.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之本,构建特色人文教育环境教育和精神世界最初级的生活是一种依存关系,教育依赖精神世界的活动,也有利于精神生活更好地传承。教育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中有所表现,彰显了人们对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实际态度。云南省众多少数民族在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孕育出相当多的民族文化精华,并经过各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和加工,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独具特色。立于这样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从成立之初就把挖掘、分析、发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团队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申请了多项研究课题,涉及少数民族家具艺术、少数民族原生态包装艺术、云南民族民间竹作手艺等,以研究带动教学。通过以上学术研究活动,教学团队提升了科研能力,丰富了知识储备,也拓展了教学平台,以研促教,不断地把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先后开设了民族工艺品设计、布艺纺织品设计、陶艺产品设计、装饰壁画设计与制作等融合少数民族民间特色的选修课程,另外,在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课程中也融入大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教学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导入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符号,在各类设计竞赛中也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寻找灵感与素材,鼓励学生学习、了解、亲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加强地域艺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基座”,使他们不至于迷失在时尚文化的浮华中,还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乐观人格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补充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举措,旨在和其他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差异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2.深入调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于调研开展设计实践我国目前一些设计作品盲目追随潮流,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缺少文化积淀,一些学生完成的艺术设计并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多是对国内外已有案例的模仿、抄袭,通过计算机软件快速拼凑的作品。鉴于此,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调研,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于设计实践,参与设计竞赛。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去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调研,实地感悟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其融入艺术设计实践,使艺术设计更加饱满、真实、生动。学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3.融合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加强校企合作交流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于2015年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了地域主题性质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设计,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其中,指导学生针对云南地域文化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生在陡坡白族农家乐餐厅家具设计、陡坡白族室内灯具设计、白族民居室内设计等毕业设计中以昆明沙朗西翥社区陡坡村的白族文化为创作根基,完成应用性作品设计;在海门村民居群景观规划、隔河村民居室内设计、江川县海门村玉带河湖滨带生态景观修复设计中,则与云南江川县海门村、隔河村村委会合作,深入挖掘该地的民风、民俗并融入艺术作品设计。这些融合民族民间资源的设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三、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化的具体改革思路

1.培养目标的改革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兼顾德、智、体、美的基础上,培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设计与表达能力,并掌握相关的艺术学、设计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教学团队积极思考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和如何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经过对全国林业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和云南省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对比分析,确立在全国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竞争中融入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实现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差异化;在云南省艺术设计高校竞争中融入绿色生态文化教育,加强实践,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中加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2.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林业院校中开展艺术教育会面临诸多困难,如,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共享资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要求各个专业的学时比例保持一致,而无法顾及设计专业有技能要求较高、师资和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课时减少,专业能力不足。此外,课程的开设也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授课。但是,转换角度思考,林业综合型院校也有自身的优势,利于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办学条件的利弊,在课程体系中我们采用了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提高实践课比例、加大设计调研力度、扩展设计调研范围、组建各种校内外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室延伸课堂教学等措施,通过院内跨专业选修、参加设计竞赛等手段提高实际教学效果。3.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固有的单一式教学,积极推行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在进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理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时,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在讲授民族民间工艺、造型、材质等视觉符号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视觉语言;在带领学生调研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少数民族民间事物,积累素材,增加创作灵感;在学生创作设计时,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带领学生分析每件设计作品,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设计思维的碰撞;在设计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在调研、讨论后把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图纸上的动手能力,通过课题的训练弥补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科研方向的改革围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的研究,旨在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给现代设计带来启示。

结语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两大职能,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是产品设计专业能否形成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侧重。产品设计等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考虑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等进行改革创新,寻找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从而培养更多的中国设计人才。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340)资助,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A2016QNS020)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红颖,张宗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化.艺海,2011(11).

[2]段剑源,刘春.民族民间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解析——以云南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3]贾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艺术研究,2015(2).

[4]王晓蕾.本土民间、民俗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利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5]柏绍荣.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设计教育特色化探析.美术教育研究,2012(21).

作者:何蕊 徐俊华

上一篇:工程设计与产品设计比较研究 下一篇: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与检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