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调控策略

时间:2022-08-22 02:47:47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调控策略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无论备课时如何精心考虑,实验过程中都会即时生成超出教学预案的新情况,从而产生出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探索对实验教学的调控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 实验教学 调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01

1 在实验结论猜想假设时,关注学生的特殊见解

科学课的实验,一般都需要设置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环节。这个猜想假设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同时,只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创意最丰富的时候,才能对教师设定探究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加上学生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偏差,此时最容易生成超出教师教学预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执教《分离食盐与水》一课时,在猜测食盐是不是也蒸发了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一致认同食盐留下来了,水蒸发了。而有一小部分学生则认为,大部分食盐留下来了,少部分食盐和水一起蒸发了,最后变成云下雨,盐和雨一起落下来,所以海水才会是咸的。由于意见不同,课堂顿时一片“混乱”。教师随即强调“科学需要实证”,进而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消除了错误的猜想,使课堂走向高效。

可见,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猜想假设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堂呈现的问题进行猜想。这样做,虽然无法确保学生的观点正确,但学生在猜想、探究过程中体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都是非常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引领与调控,这不仅让学生错误的假设得到科学的纠正,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更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肯定。同时,还能让学生幼稚而可贵的见解成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2 在实验操作不慎失误时,尊重学生的兴趣转移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小学科学课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实验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实验教学决不能过于受备课方案的局限,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具体学情进行巧妙调整。比如在执教《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用较厚的玻璃缸放热水准备做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当开水倒入后,班中的一只玻璃缸坏了,随着一声“砰”响,全班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破碎的玻璃缸,紧接着七嘴八舌开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破碎的玻璃缸问:“同学们说说看,这个玻璃缸怎么碎的,为什么?”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猜想:是不是玻璃缸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的学生说没有,理由是有些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它不会破碎呀……教师随即根据学生的兴趣转移,进行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积极探究,终于揭开了往玻璃缸中倒入开水,厚的玻璃缸容易破碎,薄的玻璃缸不易破碎的道理。

3 在实验结果出现意外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难免出现失误乃至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把实验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教学现象,并进一步积累对实验错误的调控经验。事实上,实验出现意外结果并非是教学的失败,只要我们善于引领与调控,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失误乃至错误,一般都能够转化为科学实验教学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资源。比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测“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吗?”在学生充分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将食盐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进行实验比较,从课堂调查得知,师生的心理预期结论是“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快”。可是,随着实验的进展,在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时,却有近四分之一的结论是:食盐在冷水中溶解得快。这一来,学生们互相争论不休,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于是,教师胸有成竹地应对“意外”,耐心引导学生对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冷水和热水的多少、放入食盐的多少、是否搅拌等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组织大家修改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要求重新实验――运用控制不变量、只改变变量的方法,组织大家重新观察食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快慢。最终,大家认识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通过这样对照性的实验,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如何开展对比性实验的操作要求。

由此可见,在科学实验结果出现意外时,教师必须及时调控,引导学生调整思路,重新探究,以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大量的事实证据前,感受到自己的实验设计缺乏严谨性、科学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意识。科学实验活动是一种求真活动,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反复失败的实验,既要积极开展反思、总结,又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将错误实验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在实验内容顺利结束时,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科学实验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往往会在实验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会由好奇心激发出新奇的问题,从而生成自主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搭纸桥》一课时,教师出示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厚度、长度相同,宽度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的两张纸条;一组是宽度、长度相同,厚度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的两张纸条。引导学生探究:你觉得用哪个材料做桥面,会承受更多的重物,能够抵抗弯曲?学生经过认真实验,一致认为:宽、厚的桥面承受的重物多,抗弯曲的能力强。正当学生和教师为自己的猜测得到科学验证而感到高兴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在厚的基础上再加宽,抗弯曲能力会更强”,“我觉得把中间做成波浪形,抗弯曲能力会更强”,“我觉得做成圆形……”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其实,学生的这些猜测,已超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预设。但教师没有忽视学生的这些想法,随即设计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比一比,纸张相同(两张A4纸),桥宽相同(15厘米),谁的桥面承受的重物多,抗弯曲能力强?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结果,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在小学科学课的各个环节中重视调控策略的运用,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苏永鸥,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 215332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政治课堂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