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

时间:2022-08-22 11:54:27

人类的居住地

教学内容分析:

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同样久远。人类聚居住是其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类各种行式的聚住地总称为聚落,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研究人类社会聚居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

本节力求探索人类社会居住——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寻求人类社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聚居、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类生活、生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成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教材中尤其强调了传统聚落的保护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引导学生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学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内容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且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添有价值、通俗易懂的图片,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继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和差别。

3、理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居住环境,调查周围聚落,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知识更 加全面系统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家园、热爱家园的情感。

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收集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

学生:调查自己所在聚落选择地点,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否告诉我,你们居住在乡村还是城市?

生甲:城市。

生乙:乡村。

师:不管同学们住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都把这种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做聚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们居住的地方。

(板书)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和城市

师: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也就是说,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乡村和城市。

(板书)1.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城市

同学们能否想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我们可以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

生:城市里房屋很多,有很多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商店、医院等都很多,没有农田、果园、鱼塘。农村里远没有城市多,都是低矮的平房或楼房,道路少,也没有城市的好,商店、医院、学校都很少,有大面积农田,果园、鱼塘分布。

师:城市和乡村诸多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工作为下表:

现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与城市的诸多不同?

生:农村人主要从事种地等农业生产,城市人从事工业、医疗、教育等工作。

师:就是说农村与城市的劳动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的景观有很大差异。

(板书)

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原因:劳动生活的方式不同差异:景观特征

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如图4.17所示,然而同是乡村聚落,在世界各地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大家看图4.18,图中的A、B、C三幅景观图片,它们是亚洲、欧洲、非洲的村落景观,同学们能具体区分一下吗?

生:第一幅即A的非洲的,B是欧洲的,C是亚洲的。

师:你们是怎么区分的?

生:根据提示,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师: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聚落的形成不仅跟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当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极不平均。什么样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练习。

练习: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说明理由。

(1)漠河 青岛

(2)天津 乌鲁木齐

(3)长江中下流平原 内蒙古高原

(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生:(1)选青岛,因为漠河冬天太冷。

(2)选天津,因为乌鲁木齐太干旱。

(3)选长江中下流平原,因为内蒙古高原多牧场。

(4)选华北平原,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师:看来地形和气候很重要。如果任意让你们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们会考虑那些条件?

生:地形、气候、交通、环境、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很全面。对于时期聚落地的形成,人们不可能考虑这么全面。

同学们看图4.21和图4.22说说东南亚的高架屋和西亚的村庄房屋都是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聚落居民建筑因受自然而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师:我们验证一下同学们结论是否正确,请看图4.23、图4.24、图4.25,分别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些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纽特人的冰屋 严寒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挖掘成空洞,具有夏凉冬暖的功能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 高温多雨 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

师:可以看出,由于所处的位置、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的不同,各地民居建筑会呈现出外貌风格、建筑材料方面的差异。

点评:本课通过读图比较和讨论的方法,结合本人生活环境的实例,使学生明确了解城乡差别和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明确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聚落的分布范围及各类聚落的特征及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用地理知识去理解分析环境特点与聚落景观特点的关系,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家园。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下一篇:动静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