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与《广舆图》

时间:2022-08-22 11:35:55

继承和发扬“计里画方”之法

500年前,江西省吉水县黄橙溪村的一片水稻田中间,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省吉水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有《念庵文集》、《冬游记》、《广舆图》传世。他在中国地理学上开创性的贡献,是他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广舆图》。

罗洪先曾任翰林院修撰和给皇帝讲授经书的讲官,因此他有机会掌握国家文献资料,遍观天下图籍。但是,他发现当时的图籍大多“疏密失准”、错误较多,只有元代朱思本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的《舆地图》值得参考。于是就以《舆地图》为祖本,

“增其未备”,耗时十余年,编制成了《广舆图》。

朱思本《舆地图》是图广7尺、幅面49平方尺的单面巨图,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罗洪先将此图改绘成分幅图,把大幅的地图,分绘成小幅、多幅地图,形成地图集的形式,便于保存和流传,终于使《广舆图》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地图集。

朱思本的《舆地图》是元代运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的珍贵地图。计里画方,即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的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比例绘成地图,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计里画方的方法肇始于隋唐,但是长期以来坚持运用这一方法的制图学家和地图作品并不很多,大量存在的则是山水画式的地图,这一古老的制图法到了明初已经很少运用。明代官方文献《大明一统志》中的地图,以及嘉靖初年桂萼进呈的《大明一统舆图》(又称《皇明舆图》)都没有画方。

然而,罗洪先对朱思本《舆地图》中的画方非常赞赏。他在改编朱图的同时,也把画方之法继承下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广舆图》中的40多幅地图都采用了严格的画方。其中总图每方500里,分省图每方100里。罗洪先增补的“九边图”和各种专题地图,也根据图幅和地区范围的大小,分别采用每$40里、100里、200里、400里和500里等不同的比例尺。《广舆图》使濒临绝迹的“计里画方”制图方法恢复了青春。明清之际大量出现的“计里画方”地图,可以说大多源于《广舆图》。

在《广舆图》之前,地图中的符号多不规范,更没有标准图例。罗洪先把以往杂乱繁琐的象形符号改为简明扼要的几何符号,把少数零散的符号改为一整套系列化的符号,创出24种常用图例符号,成为地图绘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广舆图》中,仅代表不同职能居民点的符号就有府、州、县、驿、卫、所、屯、堡、城、营、站、关、寨、墩、台等17个之多。这些图例符号在朱思本的地图中是否已经存在尚不能完全肯定,因朱图早已失传,但是像《广舆图》这样在整个图集的40多幅地图中,都严格地采用统一的标准图例的做法则是罗洪先的首创无疑。由于运用了这些标准图例符号,使得《广舆图》摆脱了以往地图上出现大量文字注记和象形图画的局限,保证了图面的清晰程度和单位面积上地理要素负载量的增加。存世最早的一部刻本综合性地图集

罗洪先的《广舆图》稿本约完成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初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刻本开本近正方形,地图版框为纵横34.5厘米×35.5厘米。内容包括朱思本、罗洪先《序言》各1篇,首先为《舆地总图》,其次为分省舆地图,第三是边防图,第四是专题地图,第五是邻国和周边地区图,此外还有图表、统计资料等,共计117页。每幅图的背面附有图叙表解,补充说明这个省区的沿革、形胜、各级行政区范围大小等。

《广舆图》第一部分是《舆地总图》,第二部分是16幅“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为政区图,也是朱思本《舆地图》的主要部分。这种以行政区划分幅的方法,一直为以后的中外地图集广泛采用。首幅地图《舆地总图》,共划分342方,每方边长为1.8厘米。图中的海岸线轮廓、河流走向、城邑位置均比较正确。全图的府州地名及名山、湖泊、河流名称均有标注。图上未绘长城,黄河源注明为“星宿海”,长江仍以岷江为主源,西北部的灰黑色宽带表示沙漠。湖泊及海水均绘有水波纹,五岳名山用形象法表示,十分醒目。

《广舆图》第三部分是边防图,包括11幅“九边图”和5幅“洮河、松潘、建昌、麻阳、虔镇诸边图”。明代对北方边防非常重视,因此关于边防的地图也大量出现。罗洪先考虑到当时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增补编制了北方的九边图和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作为图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后期的地图和图志往往也包括边防图和边防部分,正是受到《广舆图》的影响。

《广舆图》第四部分是专题地图,包括3幅“黄河图”、3幅“漕河图”、2幅“海运图”。这一组地图反映了罗洪先对黄河水利、漕运和海运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专题地图制作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地图发展的新方向。

第五部分是邻国和周边地区图,包括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及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四夷总图等(1561年以后的刻本中又增加了日本和琉球两图)。这充分反映了对当时世界的认知程度。

《广舆图》中的《东南海夷总图》、《西南海夷总图》各一幅,比较完整地标绘了南海诸岛。《东南海夷图》详细描绘南海和东海的辽阔海域,图中标有“石塘”“长沙”,有专家认为此“石塘”泛指东沙群岛,“长沙”指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西南海夷总图》中亦有一处“石塘”,有专家认为此“石塘”指南沙群岛。

《广舆图》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刻本综合性地图集,反映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前的全国行政区划、关隘、河流及边塞控守形势。附表所记行政设置、军队驻防、盐粮物产,对考察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界多认为,《广舆图》是西方制图方法传入我国之前,由中国人所绘制的最为科学、精确的地图。

《广舆图》开创了我国编制综合性地图集的先河,明嘉靖以后,直到清初《皇舆全览图》问世以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地图集多受《广舆图》的影响。例如万历年间汪作舟刊行的《广舆考》几乎和罗本《广舆图》完全相似。祟祯年问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也只是根据《广舆图》的体例略加增改。其他如程道生的《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潘光祖的《舆图备考》等,也多取材于《广舆图》,仅文字说明有所增加。直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附图《舆图要览》,也还是以《广舆图》为基础。

《广舆图》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影响。17世纪中叶,由外国传教士卫匡国在欧洲出版的《中国新图志》(NOVUSAtlas Sinensis)就是以《广舆图》为蓝本的;著名的荷兰《布拉厄大地图集》(Johan Blaeu LeGrandAtlas)的亚洲部分也是以《广舆图》为基础而绘制的。所以不少欧洲地理学家对《广舆图》都极为称颂,甚至可以说一直到17世纪末叶,欧洲出版地图中的中国部分都以罗洪先的《广舆图》为依据,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上一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口服血脂调节药门诊用... 下一篇:创新驱动发展展示企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