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探索

时间:2022-08-22 09:31:20

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探索

【摘 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增添课堂上的人文光芒。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鼓励。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如何增添课堂上的人文光芒?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些探索。

一、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些偏向,对喜欢的学生往往更多交流,更为亲切或更多耐心,学生其实对此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往往会在私底下说老师如何如何偏心,从而影响他们对老师对学科的态度。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也才是人文教育的根本。

二、把握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些教学契机,把握好了能很好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教室的奇迹中》有这样一件事情:某日,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但丽莎找不到她的作业,尽管丽莎迫切想有好表现,这个时候的雷夫并没有使用老师惯常用的处罚手段,而是用友善和宽容来引导她,让原本会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结局是,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丽莎再也不曾忘记带作业了。遇到这种机会,老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就是教学契机。

三、通过设问、点拔、交流,使学生感悟情感,得到人文熏陶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比如《台阶》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讲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关心、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在讲授课文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自然感同身受,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对父母的感恩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学生自悟不力,所得情感游离于诗句之外,需要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己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塑造人格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归园田居》,学生深深陶醉于月夜归耕图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展开想象,写成片断。学生思路大开,而且对美进行了再创造同时又自然地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学了《湖心亭看雪》后,学生无不认为作者用出神入化的白描笔法写出了清雅脱俗的西湖雪景,同时有大为赞叹张岱的孤傲。由是设计问题:你欣赏张岱的这种性情吗?你如何评价他?通过这种新颖的设题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接受人文熏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争取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参加,为了做好朗诵,学生必须利用课余、进行朗诵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塑造健康人格,接收人文熏陶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使课堂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芒。

参考文献:

[1]《第56号教室的奇迹》(出 版 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美)雷夫·艾斯奎斯)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3)

上一篇:中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下一篇:例谈品德课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