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2 08:11:30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及客观必然性,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最后,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详细的研究了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相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思路 对策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走出去可以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投资优惠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矛盾。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直接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以弥补我国许多资源产品的不足。

(二)走出去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和摩擦,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Barre和Pain(1997)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目前我国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走出去,在当地生产、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我们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

(三)走出去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推动国家经济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走出去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从国内状况来看,走出去可以拉动投资、带动消费。从国际形势来讲,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走出去可以打造我国优秀的跨国公司,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

我国公司企业尚处在发展的幼年阶段,只有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才会在国际市场中锻炼竞争力,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同时,走出去可以锻炼各类人才,拉升整体人员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走出境外的各类人员,还可以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2002-2008年六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60%。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广泛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据商务部的统计,有117家中央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791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的63%。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构也逐步优化。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力大大提升,企业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政府的宏观角度看。国家有关部门没能出台和落实好相关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致使“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管理存在盲区等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需要。

2.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惯例”的成长阶段。“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呈现规模小、数量小、分散化经营、供应链脱节、层次低、效率差的特点。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

(一)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融资力度,支持和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并购一些能够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与自身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的国外资产;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并购一些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外资产。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中资服务机构“走出去”,更好地为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中介服务。

(二)改善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政治环境

我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应当共同行动,深化改革开放,重申反对商业保护主义的基本立场,加强与东道国的政治谈判,引导海外舆论,改善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政治环境。

(三)引导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商业模式

创新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横向并购获取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同质化或相类似的资源与能力,对企业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巩固和强化。二是通过纵向并购获取与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互补或相关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三是通过多元化并购获取与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异质化或无关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改变和重构。

(四)提高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意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为获得更多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为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应提高风险意识,改变过去的行为模式,并购前要进行充分、翔实的“尽职调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和整合风险评估,细致、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市场及其风险,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措施

从宏观层面看,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落实走出去战略的统筹组织工作

1.成立政府对外投资促进机构,统筹协调落实“走出去”战略。建议中央政府尽快设立一个跨部门的促进对外投资的协调办公室,下设专职办事机(如海外投资促进中心),专门指导与配合有关部门搜集各国情况,研究走出去战略规划,制定政策法规,进行部门协调,提供信息平台等。

2.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系统思考与设计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设计还显得比较薄弱,影响了战略的实施效果。为此,应在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抓好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3.根据走出去战略,梳理现有海外投资相关政策。建议由国务院统一制定颁布境外投资条例、企业跨国经营条例,从而形成统一、清晰、协调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4.设立政府统一的海外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目前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应该由新组建或重建的对外投资促进机构,编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数据库,建设统一的政府海外投资信息平台。

(二)从企业需要出发,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和人员出入境审批制度

海外投资是一项风险大极具挑战性的投资活动,政府不应该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过度干预,在投资管理政策的方向上要向促进、保障、规范、服务转变。

(三)加大税收、融资政策等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对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项目,政府财政应给予积极的补贴。建议可由财政出资与市场现有担保机构合作,设立企业海外投资担保机构,引导国内担保机构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融资的支持力度。

2.税收。海外一些国家为了支持本国企业海外投资而提供多种税收的支持。如新加坡规定可免除某些海外企业的收入、红利、管理费的税收,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10年免缴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享受双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建议财税部门借鉴海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解决融资难问题。针对目前银行、保险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海外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研究制定国内银行对企业境外资产作抵押的融资制度,研究制定结构性融资产品办法,支持并购融资活动。

(四)构筑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1.及时评估和更新投资对象国的国家风险。建议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委托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上专家,或其他第三者,建立国别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发表报告,供企业海外投资参考。

2.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鉴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规模,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继续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展,增强其实力,扩大对海外投资承保的规模;另一方面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支持走出去企业的保险活动。

3.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交支持。一是通过驻外使领馆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通报更多的信息;二是要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谈判,以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签署政府间框架协定等方式,确定双边合作机制、重点领域项目和融资安排;三是与有关国家磋商,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为保护中资跨国公司的投资利益创造条件。

(五)加快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支持体系。一是政府的海外投资促进机构要经常组织对企业家的培训,组织案例培训和境外考察。二是要对各级政府官员、银行、保险等相关机构员工进行海外投资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更新培训。三是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国内企业国际化行列。

2.构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针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方面的困难,组织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或企业,向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

3.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推动走出去的战略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走出去,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六)从微观层面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们已经做出尝试并探索出新的路径。中国企业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研究先行者的经验,苦练内功,把握企业国际化趋向。

1.坚持因情制宜,合理选择走出去的模式。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我国企业应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经验做法,恰当选择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2.善于扬长避短,抓住走出去的机遇和市场。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和国际市场。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企业走出去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产品、市场创新力度,制定适应自身的产品组合策略与产品系统的配套策略。

3.注重积极稳妥,有效规避走出去的风险。一项由IBM公司事业部和上海复旦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我国许多企业在未来几年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连贯的扩张战略,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借鉴已经走出去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注意规避和防范各种风险。

4.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企业本身的管理漏洞。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因此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首先,企业经营者应具有全球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其次,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对投资国的环境和相关政策要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三,企业走出去时要融入他国文化,视差异化为一种资源,不犯文化上的错误。最后,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有足以胜任和善于从事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我们只有切实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世界级经营管理人才,才可望在实施走出去的道路中取得成功。

上一篇:影响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的实证... 下一篇: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