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六步法

时间:2022-08-22 05:42:01

读懂诗歌六步法

内容摘要:“读懂诗歌”的关键在“读”。这里的“读”不仅指高声朗诵以达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更多的指“细读”、“品读”,甚至可以进行“分步细读”。

关健词:读懂诗歌 细读 品读 分步细读

第一步,“读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标题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你看,诗歌的标题揭示内容。

第二步,“读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读李煜的《望江南》我们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高中生在解答时读到李煜就应当在脑海中走马灯式地回忆李煜的一生。再读到注释部分的成诗年代,魂牵梦萦的盛世繁华如今已经化为泡沫,无穷的哀婉叹息栖息鼻端,也只能是一声长长的喟叹。

第三步,“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这首诗后的注释直白地告诉你,作者已经结束了屡次踬踣颠沛的状态,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日子了,作者的心境必然是放达、欣喜的,眉上也暂且丢了愁云。本诗的思想内容已经跃然纸上了。

第四步,“读意象”。诗言志,必须借助物象来表达情感。读诗就是要读出意象的象征意义。通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象”的含义有: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还有一些意象指明了诗歌类型:如“野渡”(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渔舟”(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早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这些意象一般用于写景咏物诗歌中的。

高中生若平素多读意象、多整理,“读懂诗歌”又近了一步。

第五步,“读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细读尾联,意思是不想明了华丽车马的欢乐,只求追逐渔夫和樵夫的生活。这一句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王安石当下的心境。再如杨炯的《从军行》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戎军旅的志向显露无遗。

第六步,“读问题”。我们的目的是在考场上多拿分,首先要弄明白出题者要我们答什么。诗歌鉴赏的题型都是围绕“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样写”三个方面。例如“2015年5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试卷上的秦观《临江仙》。来看失分较多的两个问题:第一:“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第二: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问题一的实质是问作者写了什么。写了无风、没有巨浪的江面、冷星。这样的景物构成的画面是静谧、清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内心孤寂、惆怅,自然笔下会是冷清之景。这一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背后出题者的用意:要从“写的什么”入手。对于问题二,仔细读题,千万不能忽略问题中“赏析”、“结句”等关键词。“赏析”告诉我们,答题思路上应当反诘自己作者是“怎样写”的;而“结句”这个词语暗示此句为收束句,作者的情感也在这句收止。可是最后一句却是个“江上数青峰”的写景句。分析至此,在“怎样写”的兵器库中,学生立刻能挑出一把兵器:“以景结情”。

“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高中生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当然,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做题时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高中生如果能把“读懂”意识至于“做题”意识之上,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真的做到了“授之以渔”。

慢慢走,欣赏啊。“分步细读”才能酿出一源活水。水到渠成,现在可以亮剑出鞘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上一篇:论数据挖掘在科技评估中的应用 下一篇: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景观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