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V作品到微电影

时间:2022-08-22 04:47:07

从DV作品到微电影

【内容摘要】对大学生视频短片而言,从dv作品到微电影,变化的不只是名称,还有类型、内容和制作手法。但良莠不齐的大学生视频短片也折射出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自发性、依赖性和无序性。所以新媒体时代,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是成熟的,条件也是充分的,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大学生 DV 微电影 媒介素养教育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一般指数码摄像机。1995年,DV开始在中国得以广泛使用,民间创作的DV作品也通过各种媒体得以传播,成为中国民间群众性的一种不容忽视的记录和传播载体。2010年,微电影成为DV作品在微时代的升级版。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和数码设备的主要消费群体,一直是创作DV作品和微电影的中坚力量,也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佳作。但总体来说,由于受资金投入、人生经历、自我思维的限制,大学生视频短片的质量良莠不齐,仍然存在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

一、大学生视频短片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视频短片而言,从DV作品到微电影,变化的不只是名称,还有类型、内容和制作手法。

内容社会化。大学生视频短片的选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早期的大学生视频短片大多描述的是大学生们的青春校园故事,如甘肃省首届大学生DV大赛中,入围的37部作品中,有30部是反映大学生活的。近几年,大学生视频创作的选题开始从校园走向社会,大学生们用镜头记录现实、讴歌时代、关注环保、保护弱小。如“2012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活动的获奖作品《盆窑工》《额尔齐斯河畔的牧》《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纪实》等,从片名就可以看出选题视角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制作专业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优秀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使用的视频设备和软件越来越专业,视频作品从故事的叙述到艺术的表现力都已经有模有样。2012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 “一个镜头大赛”单元中,很多作品都熟练地运用长镜头来记录生活,体现了大学生日趋专业的影像意识。获奖作品《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纪实》便是用一个9分12秒的长镜头,纪录了几名中国学生乘车在索马里街头拍摄的真实画面,全片没有解说词,没有字幕,但让观众看到了枪械泛滥、危机四伏的摩加迪沙。

类型多样化。大学生视频短片的类型也日趋丰富。如2005年第一届“科讯杯”大学生 DV 作品大赛,参赛作品类别只有艺术片和剧情片两个类别;而到2011年第六届时,比赛分为纪录片、艺术片、科普片、实验片、命题单元、短片六大类型。作品类型的不断更新,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视频技术和艺术都有着较为超前的掌控能力,除了故事片和纪录片,大学生也开始涉猎动画片和试验片,以前遥不可及的电影类型现在也成为大学生创作的新园地。

大学生视频短片创作存在的问题。一是主题选择局限于校园,缺少对主流文化的关注。绝大多数学生作品将拍摄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一些作品刻意向边缘化消极题材靠拢,故事常常令人匪夷所思,生活中的正能量的人和事反而很少被关注,导致缺乏对主流社会文化的关注。二是缺乏影视观念,驾驭能力薄弱。诸多的大学生作品总是在追求大胆、新锐、前卫,不规则的镜头运动、无意义的长镜头、主题不明的曝光过度等,显示出大学生创作者缺乏整体观念,不能准确完美表现影片内涵。三是玩家式的创作心态,缺少严谨的艺术态度。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匿名性使得大学生把视频创作当作游戏,很多创作者从心底里就没有把DV作品和微电影当作一门艺术,在创作前很少考虑作品应该表现的意义,在创作中只追求自由发挥的,在传播过程中只享受被人点击观看的满足感。

二、大学生视频作品呈现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特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运用和制作的能力。大学生视频短片的发展现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如下特点:

自发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教育获得的,而是自发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媒介读解能力和媒介表现能力往往是低水平的。大学生视频创作者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影视理论的支持,拍摄手法、编辑技巧全是由观看影视作品习得的。作品往往专业技能欠缺,驾驭能力薄弱。一些大学生作品为了宣扬个性而故作深沉,在形式上过于追求艺术化的东西,内容上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先锋的外衣下往往包含的是摄像、编辑基本功的欠缺。

依赖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但其生活又依赖于媒体。当大学生自由地面对众多媒体时,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的理解也都是依赖于网络,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在使用媒体、制造媒体信息时缺乏目标和方向,在创作视频作品时,部分作品主题狭窄、品位不高。

无序性。大学生视频短片主要通过小型放映厅、相互交流、个人影展及网络进行传播,其中网络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那种进入媒介必需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的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变。然而大多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大学生在视频评论作品时往往具有无序性,对媒介的商业属性虽然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往往会对一些事端推波助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包围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媒体的接受者,也是媒体的者,媒介素养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对于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的国情分析,要进行全民媒介素质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小学生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中小学也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阶段,而且自主自由地面对媒介、接触媒介,需要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而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所以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是成熟的,条件是充分的。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媒介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媒介习惯具有特殊性,而对大学生视频短片所做的上述分析表明,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中国已有高校开设媒介教育的专业课程,但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在高等院校设立媒介素养教育公共课程,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在参与媒体时能够自我约束,从而正确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为认识社会和自我发展服务。

上一篇:传承、发展、创新 下一篇: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