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时间:2022-08-22 03:29:22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叫“雷锋”的工程兵战士、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许多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符号。

再提倡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不同时代有着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主旋律,但根本内容和透射出的精神光芒却是相通的,甚至是一致的。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易。

雷锋精神中闪耀着信仰信念光辉

――在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必将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雷锋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就像歌词所描述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当我们真正读懂雷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信念的动因,也便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和动力之源。

雷锋以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守,证明共产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富魅力的政治理想和图景设计。他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原本是不能缺少信仰信念的,因为活着本无所谓意义,只是有了信仰,才拥有了价值坐标,才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雷锋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和灵魂,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和生动载体。由雷锋精神延伸开去,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信仰是政治集团强大的动力源泉,它甚至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例,先后有数百万革命者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前仆后继,靠的就是共产主义信仰。新中国成立后,精神系统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即以政治信仰奠基精神大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去了政治信仰的支撑,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部分干部群众信仰缺失带来的社会冲击已经显现。比如,有人对崇高精神的强烈追求大大减弱,甚至喊出“远离崇高”,并“恶搞”过去矗立于我们精神世界的高尚,这有客观原因,一是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二元对峙或者说制度对抗带来的激情不复存在,随之一种政治生态下形成的信仰信念不再具有号召力;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强调的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但在和平年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定发生变化。如何重新提升人们的政治信仰?很重要的就是借助雷锋精神来推动,因为雷锋精神启示我们恰恰是信仰信念源自灵魂需要,是由内而外,不是他人和外部的迫使。一个人,特别是政治集团的一份子,必须由对主义的笃信而加入组织,唯此方可找到灵魂的归宿。

雷锋精神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在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形成大众遵循的价值坐标,必将有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雷锋仅仅走过22年的短暂人生,仅仅从其行为中包含的功利价值衡量,似不敢言他作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更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他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大量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小事,更能让普通人清楚地辨明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大事对人的境界是一种检验,更多的小事才反映出人的修养、品质和境界。

雷锋精神启发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雷锋生前身后,似乎一直与“傻”相伴。讲其“傻”,其实就是因为他一直坚守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围绕这种“傻”认识问题,根本来讲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判断,源自对幸福真谛的感悟。

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功利价值,另一种是道义价值。一个社会如果总是以功利价值评价人和事,很难把一个民族引向高尚。从功利价值上讲,一个企业家捐献百万、千万,一定比以捡破烂为生、同时抚养几个弃儿者的功利价值大。但如果从道义上讲,后者不会输于前者。真正的善并不表现在金钱付出的数量,而是表现在方方面面,一个微笑、一句关爱,只要源自灵魂,都是善,都具有感染力。弘扬雷锋精神凸显道义价值,能让普通人认识到自己善行的意义和价值。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正确把握自,处理好自我选择与社会选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今天是一个彰显个性和强调自的时代,这是社会的进步。但一味过度强调自我,忘却了人的社会属性,结果总是与社会发生冲突。诚然,雷锋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大不相同,但其精神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并未过时。

雷锋精神充分反映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道德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更的背景下,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对于改善社会至关重要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还深刻反映在引导我们努力的方向,即具体而扎实的道德实践,同时告诉每个普通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并且不可缺少、不可替代。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担负起属于我们的社会责任,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对社会作出判断。今天,由于客观存在与主观原因,有人总是把目光投向社会中的阴暗和腐朽面,久而久之丧失信心,影响了观念和价值判断。事实上,社会中不是缺少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了感悟美好事物的心灵。雷锋的心灵是阳光的,他并不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完美而放弃努力,同时不在乎社会给自己什么,更关注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什么。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真正践行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重要的是使自己融入社会,既当裁判员,更当运动员;既当评论家,更当实践者。从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情况看,我们不是不知道何为真善美,而是缺少身体力行。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实践了民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同时践行了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真正懂得美好社会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道德楷模独立支撑的,必须有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是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实践的结果。

现时代与雷锋精神如何对接

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

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雷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牢记党的宗旨,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

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雷锋始终坚持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积极团结身边同志,自觉维护集体荣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

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雷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度对待缺点和错误。他认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他把科学理论当做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认真钻研思想,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雷锋始终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工作上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3月2日召开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学习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激励人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就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就要学习雷锋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就要学习雷锋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人们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推动者;就要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励人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创业者。

在新形势下怎样弘扬雷锋精神

目前有些地方学雷锋确实存在“走形式”、“三分钟”热度的问题,“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要切实弘扬雷锋精神,必须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近日指出:弘扬雷锋精神一是要着眼扩大认知认同,大力宣传雷锋事迹,宣传雷锋式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弘扬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使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们心灵。

二要广泛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把学雷锋活动覆盖到企业、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军营,推动形成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三要丰富学雷锋活动形式的载体,建设弘扬雷锋精神的网络平台,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要建立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保障机制,把学雷锋活动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我们个人能做什么?

作为个人,应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工作生活,将其内化为自觉行动。

雷锋精神是朴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比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排队上车,认真做事,好读书,爱健康,亲近自然,低碳生活,如此等等。我们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一样,有“一滴水”的境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在举手投足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职工郭明义堪称将雷锋精神化作生活方式的楷模。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郭明义每天都提前两个小时上班,16年中累计献工10000多小时;1990年以来,他坚持22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家却一贫如洗;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只有让雷锋精神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灵,让公众在学和行中体悟到人生的幸福、奉献的乐趣与生命的真谛,雷锋精神才能永驻人间、历久弥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找到支撑点和着力点。(本刊综合)

上一篇:地面沉降之痛 下一篇:户籍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