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呈现方式提高课变数学质量

时间:2022-08-22 02:25:05

优化教材呈现方式提高课变数学质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语文教材也无非只是个例子”。虽然说的是语文学科,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学科。对于这句话许多教师没有认真全面的思索,有部分教师过分地迷信教材,对教材缺乏整体感悟和把握,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学中如何优化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新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本人的实践,就如伺优化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裁剪例题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根据知识的结构和联系,为教师提供了一节或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但教材是相对统一的,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却不是统一的,地域、城乡等差别导致学生素质不同,教学内容就不可能与所有学生相适应。如:有时教材内容要用规定课时完成,但事实上有的学生接受不了,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们,知识面窄,接受能力要比城市孩子差,这个时候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进行裁剪。

最近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活动正在开展,有两位老师同上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点移动》这节课。《小数点移动》这一课,教材给我们呈现了三个例题:例5是探究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包含向右移,向左移两种情况;例6、例7是探究小数大小发生变化,会引起小数点如何移动,包含小数扩大、缩小两种情况。梳理一下其实将本课的知识目标就分解成了四个:①、小数点向右移,小数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②、小数点向左移,小数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③、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如何移动;④、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1/100、1/1000……小数点会如何移动。应该来说在农村小学一堂课完成这节课是困难的,两位老师看到了这一点,并没有局限于教材。仔细的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分別的对教材进行了剪裁。其中有一位老师上了例5的一半和例6,只探究①、③这两个教学目标;另一位老师只上了例5这一个例题,即只探究①、②这两个教学目标。两位老师的设计非常的新颖,第一位老师纵向剪裁,第二位老师横向剪裁,结果是两节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就是说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裁剪,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补充新例

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都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具有导向性和高度的精炼性。而导向性和精炼性又体现教材中一个“本”的特征,因此以课本为本外,我们的广大教师还可以创造性的扩大教学外延,创设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短除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快速的方法,但新教材却对这种方法说的少之又少。教材把短除法去掉,很重视列举法,列举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用途广泛、直接、明了、易懂、不易遗忘,特别适合思维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对付较小的数,数字一大,列举法就不方便了。短除法能较快的求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但是不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以列举法为重,但也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短除法。最后我再让学生比较列举法与短除法,分析利弊,最终达成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会了列举法,又学会了短除法,在针对具体问题时他们很快就能把他解决。

三、调整例题呈现顺序

我们常说备课最重要的一环是备学生,也就是说在设计课时,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构建主义理论来思考,但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的知识链接衍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教材本身面对的是大部分学生,而不是非常适合认知结构千差万別的每个学生。所以,在处理教材时,要细心揣摩,要敢于重组例题,调整例题顺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广角《数字与编码》时,我就大胆的改变了例1、例2两个例题呈现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教材例1是通过研究邮政编码让学生知道数字其实不仅可以代表数量和顺序,还可以进行编码,代表特定的意思;例2通过研究身份证编码,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知识。编排上夹说是从简到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对于写信已经非常陌生,所以教材呈现的邮政编码情境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恰恰相反的是,学生都知道自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身份证编码知识。所以在设计课时,将例2首先呈现。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氛围中学习到了身份证编码知识,再带着成功的喜悦再学习邮政编码知识,就变的非常简单。

四、改变例题内容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一点在现行教材中已体现的淋漓尽致,小学阶段的大多数教学内容都可以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但也有少数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还有因为地域、城乡等生活背景不同,学生对教材提供时隋景陌生的也非常多。但是《课标》又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我想作为教师应主动去开发教材,改变教材原有的教学情境,即改变例题,以便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

如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意义》这一节课,书本上呈现的例题是根据下面的图,探究出反比例的意义。

很显然这个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情境可言,为了便于教学,我特地重新创设了一个情境:“过年了,李奶奶要给孙子们发压岁钱,可李奶奶只有100元钱,但是孙子们很多,所以她要将这100元换成面额相等的零钱,她应该怎么换,你能帮帮她吗?”此情境一出,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这个时候再出示下面的表格,学生小组内完成它。

完成表格后再提问:换的对不对?如何检验?学生自然会说到面额张数=总钱数,只要总钱数是100元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观察表格和公式,说一说什么量在变化,又有哪个量是不变的,最后学生再总结出反比例意义,学生很容易的就能探究出反比例意义,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人教版课本小数第八册教材第一单元内容,以“冰天雪地”的滑雪场为情境线索展开学习,而我们的学生对“滑雪场”毫无概念,自然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教学时,作为教师不得不改变教学内容,以学校的课外活动为例,让学生感到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再如: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材例1呈现如下: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如果将这上面的学生换成自己班的学生,而且是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说有时为了教学,例题主体内容不变,稍微改变例题情境,就会使学生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者,一定要建立“活用”教材的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力求数学课堂不再“涛声依旧”,力求凸现崭新的教学理念,构筑小学数学的新型课堂,让精彩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例题开始!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中心学校)

上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搞好数学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