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音十方,空灵寂灭

时间:2022-08-22 02:09:23

摘 要:王维与禅宗的渊源深刻影响了他的各项艺术创作,尤其是其山水诗。他生动活泼地将禅学禅理融入到诗歌当中,从而打通了禅宗这门宗教和诗歌这门艺术之间的壁垒。禅宗的最高范畴“空”和“寂”被王维演绎得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透过对众多王维山水诗的分析,可以明确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空灵寂灭的禅境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空灵;寂灭;禅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81-01

古人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清王渔洋语)。如此诗与禅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样的特点也使得王维的诗能辨度极高。他的诗境是亦幽、亦静、亦空、亦寂,既无人,亦无心,更无我。这当然是比字面上的“空”和“寂”要更接近诗家之本心(艺术),禅宗之本心(宗教)。

一、“空”

“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幻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代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因此王维喜爱用“空”观物,用笔描绘那“色空有无之际”的空谷之音,旷古之响。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清明的山色不仅染绿了行人的衣服,也澄澈了其内心。又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屋内昏黄的灯和窗外阴凉的雨更透出佛堂的空寂清冷。此诗明确表示出了王维对佛门清净之地的向往和皈依。

当然,王维不只是在字里行间写了“空”,他更是在整个意境的营造上凸显了“空灵”的状态。禅宗讲究明心见性,由空而灵。“空灵”是空与灵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这是禅宗思想在宗教上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延展。因此,许多并不含有“空”字的诗作,依然成为充满“空灵”之气的艺术品。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中的“水”和“云”不再是普通的大自然之物,而是充满了禅趣。“水”,无色无味,透明纯洁,时有时无,变化多端;“云”则时卷时舒,自生自灭,漂泊无依,任运自由。这些自然特征也恰恰与禅宗的“空无观”一一对应。禅宗认为,“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可以说,王维用字和用意象只是手段,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空灵”的境界。

二、“寂”

王维山水诗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寂”。“寂”在王维山水诗中出现地频率也极高,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等等。

同“空”字一样,王维更加喜爱的是展现“寂灭”的深远意境。王维的《鸟鸣涧》和 《辛夷坞》都是写的空山静夜,读之物我两忘,万念皆寂。《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意境更加幽远寂静。桂花随风片片飞落,鸟儿随性阵阵啼鸣,这些动态的物象更显出山涧的幽深。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它饱含万事万物却不在人心落一点痕迹,“静”也不是死寂无声,它充满各种声音却不吵闹富于禅味。这便是空灵和寂静的结合,寄托了作者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在被称为“入禅”之作的《辛夷坞》中更是表现了这种震颤人心的“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描写的是美丽的辛夷花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静寂地初开,又静寂地凋落,那种开到极致的热烈瞬间幻化成寂然的静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没有生的喜悦和死的悲哀。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时空的变化,完全地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亦不喜其开放。王维在此勘破禅机:人的一生也正像辛夷花一样,生死刹那,对此应不悲不喜不颠不痴。这两首诗都艺术地表现了禅宗“不悲生死 ,不永寂灭”的“无生”之理。

禅宗思想改变了王维的精神生活,同时对他的艺术思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不仅是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美的体现,更是空灵寂灭的禅境美。在那里,每一个物象,每一种色彩,每一度光影,每一刻动静都完全交织在一起,共同生出空灵寂灭的绝美禅境。一悟真心,即闻禅音。

参考文献:

[1]马承五,戴建业.唐宋诗词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9.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9.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8-183.

作者简介:

龚琰(1989 -),女,湖南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硕士。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国学素质培养 下一篇:通识教育、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团学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