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

时间:2022-08-22 12:25:42

熟练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

摘要 采用隐蔽语义联想启动范式,考察熟练聋人手语-汉语双语者的手语和汉语的语义表征,探讨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结果表明:(1)手语-汉语共享语义表征;(2)手语-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符合修正的层级模型,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与健听的双语者相似,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程度强于健听人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关键词 手语-汉语双语者 语言联系 模式

分类号 G762

1.问题的提出

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是心理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双语者的心理词典分为概念层和词汇层。概念层是指词汇的语义表征,词汇层包括词汇的词形表征和语音表征。双语的语言联系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词汇联结模型(Word Association Model),認为双语者的第一语言(L1)的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具有直接联系,第二语言(12)的词汇表征需要借助于L1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建立联系。(2)概念中介模型(Concept Mediation Model),認为双语者的L1和L2的词汇表征都可以直接通达语义表征,但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没有直接联系。(3)修正的层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認为双语者的L2的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的联系既可以以L1的词汇表征作为中介,也可以直接联系,联系的强度随着L2的熟练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当L2不熟练时,L2的词汇表征要借助于L1的词汇表征来通达语义表征,属于词汇联系;当L2熟练以后,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都可以直接通达语义表征,属于概念联系。但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的不对称性,L1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系强于L2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系;相反,从L2的词汇表征到L1的词汇表征的联系强于从L1的词汇表征到L2的词汇表征的联系。因此,修正的层级模型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联系模式。

上述模型均建立在有声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有声语言都诉诸于相同的感官。基于有声语言建立的双语联系模型能否解释跨通道的两种语言(手语一有声语言)之间的联系,国内外还鲜有研究。聋人缺乏听力,与外界交流需要通过手语。手语(Sign Language)是以手的动作,配合以相应的表情、姿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成熟的自然语言。手语的产生需要借助于手型、手部运动以及与身体的相对位置来完成,通过视觉方式来接收。手语的特征参数(运动、位置、手型)属于同时性表达。在熟练使用手语以后,聋人开始接触书面语(或口语),书面语(或口语)成为聋人的第二语言(L2)。健听生在学习L2时需要以L1为中介,聋人在学习书面语或口语(L2)要以手语(L1)为中介。当聋人掌握了手语和书面语(或口语)以后,就成为手语-书面语(或口语)双语者。聋人双语者和健听的双语者所获得的语言存在着本质区别。(1)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感觉通道不同。聋人双语者侧重于视觉通道,健听的双语者侧重于听觉通道,因此,聋人双语者被称为“跨通道双语者”。(2)聋人的L2的建立与健听人的L2的建立存在差异。由于听力丧失,聋人的L2表征系统不完整。聋人在学习书面语(或口语)时,只能够从视觉上接收手语信息,也许无法获得完整的L2表征系统。因此,已有的双语联系模型能否解释跨通道的两种语言(手语-有声语言)之间的联系,仍然需要考察。

以往的双语研究多采用外显记忆的任务范式(如翻译、命名及词汇联想)。这一类任务难以避免被试使用策略。隐蔽语义启动范式是在目标词呈现之前呈现另一语言的词汇作为语义相关启动词或语义无关启动词,启动词被掩蔽符号“###”遮盖(呈现30ms-66ms),被试一般不知道启动词的身份,甚至意识不到启动词出现,这样就不会有情景记忆的痕迹出现,能够避免被试采用策略,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词汇早期自动激活的过程。隐蔽语义启动效应是证明语言之间共享语义表征的决定性的证据。本研究采用隐蔽语义启动范式,从语言间以及语言内两个角度考察手语一汉语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实验1比较两种语言之间是否会存在启动效应,包括手语词启动汉字词以及汉字词启动手语词,如果两种语言之间获得了相似的启动效应,则说明两种语言共享语义表征。实验2比较语言间的启动效应是否与语言内的启动效应一致,如果两者的启动效应相似,能够进一步说明两种语言之间的储存方式与一种语言的储存方式相类似,两种语言有着共同的语义。另一方面,为了比较聋人对L1(手语)以及L2(汉语书面语)的依赖程度,选择了L2-L2作为语言内启动条件。

2.实验1 熟练手语-汉语双语者语言间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

2.1方法

2.1.1被试

聋大学生22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先天聋人,中重度听力损伤,手语为第一语言,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

2.1.2设计

2(目标词类型:汉字词/手语词)×2(语义关系:语义相关/语义无关)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对词汇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1.3材料

在称呼语、物品和自然物、动物3个范畴内随机选取了40个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词汇,请20名聋大学生对40个词汇进行自由联想:看到词汇后写出想到的第一个与其语义相关的词汇(如:桌子-椅子)。选取20名被试填写的目标词完全一致的词汇,符合条件的词汇共有26个。选取与目标词语义无关的词汇26个。然后,20名聋大学生用7点量表对52个词汇及其手语翻译对等词的语义相关度和熟悉性进行评定,“1”表示语义相关度或熟悉性非常低,“7”表示语义相关度或熟悉性非常高。语义相关度评定根据两个词共有的语义特征(包括形态特征、功能特征、结构特征等),两个词共有的语义特征越多,语义相关度就越高,否则就越低。考虑到需要平衡各实验处理下词汇的熟悉性及语义相关度,最终选取了40对词(20对语义有关,20对语义无关)及其手语翻译对等词。

正式材料包括40个目标词,20个汉字词(称呼语9个:祖母、母亲、姐姐、孙女、女孩、女士、学生、护士、徒弟。物品和自然物8个:鞋子、手枪、月亮、铅笔、黑板、篮球、椅子、牙刷、月亮。动物3个:老虎、小猫、蝴蝶),20个手语翻译对等词。80个启动词,分为两类:汉字词40个,与目标词语义相关的20个,与目标词语义无关的20个。手语翻译对等词40个,与目标词语义相关的20个,与目标词语义无关的20个。材料分为4类:汉语-手语语义相关、手语-汉语语义相关、汉语-手语语义无关、手语-汉语语义无关。统计检验表明,语义相关组(M=6.11)和语义无关组(M=2.14)的语义相关度差异显著,t=28.81,p0.05;目标材料的熟悉性差异不显著,t=0.26,p>0.05。评定的结果见表1。

2.1.4仪器和程序

采用E-prime 1.1软件编程。实验包含160次试验,40个目标词,每个目标词呈现两次,采用伪随机的呈现方式,防止相同的目标词连续呈现。另外,加入80个填充材料。目标词和启动词分属于两种语言,如果启动词是汉字词,目标词就是手语词;如果启动词是手语词,目标词则为汉字词。实验开始时,首先在计算机屏幕的中央呈现掩蔽符号“####”500ms,掩蔽符号消失后,在相同的位置上迅速呈现启动词(手语词或汉字词)47ms,启动词的大小不超出掩蔽符号的大小,然后在相同的位置上呈现目标词(汉字词或手语词)2500ms。要求被试既快又准地判断目标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如果是真词,按F键;如果是假词,按J键,然后进入下一次试验。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计时单位为ms,误差为±1ms。在实验前,被试先进行了10次练习,练习材料不出现在正式实验中。

2.2结果与分析

删除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和反应时在M±3SD之外的数据。结果见图1和图2。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目标词类型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21)=13.27,p0.05。手语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汉字词。语义关系的主效应显著,F1(1,21)=12.11,p

2.3讨论

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语义无关词,错误率显著低于语义无关词,表现出语言间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这一效应在手语词一汉字词组和汉字词一手语词组都有出现,说明手语词和汉字词共享语义表征。这一结果与健听的双语者的结果一致。Perea,Dunabeitia&Carreiras采用隐蔽语义启动范式对巴斯克语一西班牙语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研究发现,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语义无关词,错误率显著低于语义无关词,并且巴斯克语对西班牙语的启动效应较西班牙语对巴斯克语的启动效应,差异并不显著。

实验1表明,目标词为手语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目标词为汉字词的反应时,错误率显著低于目标词为汉字词的错误率,表明聋生对手语词的反应优于对汉字词。此外,虽然启动词类型和语义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比较两组启动类型的启动量,手语词对汉字词的启动量[82ms(启动量由语义无关的反应时与语义相关的反应时相减后得到)]还是大于汉字词对手语词的启动量(49ms),表明在聋生的两种语言中,手语词的激活水平较高,当手语词快速呈现时会自动地激活语义,再从与汉字词共享的语义层到达汉字词的词汇层;当汉字词启动手语词时,可以直接到达手语词的词汇层,不需要经过共享的语义。

因此,实验1证明,聋生的两种语言共享语义表征。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共享语义表征,那么,在语言间和语言内都应该观察到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实验2将采用隐蔽启动范式考察聋生的语言间和语言内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

3.实验2 熟练手语-汉语双语者语言间与语言内的隐蔽联想启动效应比较

3.1方法

3.1.1被试

聋大学生2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先天聋人,中重度听力损伤,手语为第一语言,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未参加过实验1。

3.1.2设计

2(启动词类型:手语词/汉字词)×2(语义关系:语义相关/语义无关)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被试词汇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3.1.3材料

正式材料同实验1。启动词仍然分为手语词和汉字词,目标词全部为汉字词。总共有80个启动词,分为两种类型:40个汉字词,20个与目标词语义相关,20个与目标词语义无关;40个手语翻译对等词,20个与目标词语义相关,20个与目标词语义无关。材料分为4类:语义相关的汉字词-汉字词、语义无关的汉字词-汉字词、语义相关的手语词-汉字词、语义无关的手语词-汉字词。

3.1.4仪器和程序同实验1。

3.2结果与分析

删除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和反应时在M±3SD之外的数据。结果见图3和图4。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只有语义关系的主效应显著,F1(1,19)=18.75,p

3.3讨论

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语义无关词,说明出现了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语言内(汉字词启动汉字词)的启动量为57ms,语言间(手语词启动汉字词)的启动量为52ms,说明手语词启动汉字词和汉字词启动汉字词具有类似的效果,证实了手语词一汉字词的语言间的隐蔽启动效应是由于二者共享语义表征引起的。但是,错误率分析表明,汉字词启动汉字词时,语义相关词的错误率显著低于语义无关词的错误率,汉字词具有更大的启动效应,说明汉字词之间的启动(L2启动L2)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优于手语词启动汉字词(L1启动L2),L2可能需要先到达两者的共享语义,再识别L2的词汇。

4.综合讨论

4.1聋人双语者的手语词和汉字词之间的联系

实验1表明,对语义相关词的反应优于对语义无关词,不仅手语词(L1)能够启动汉字词(L2),汉字词也能够启动手语词,表明存在语言间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说明手语词和汉字词之间共享语义表征。但是,语言间的联系还是存在不对称:手语词对汉字词具有更大的启动量,表明当启动词为手语词时,会通达共同语义,再到达汉字词汇。即:L1L2方向的概念联结强度比L2L1方向的概念联结强度更大。对手语目标词的反应显著快于对汉字目标词,错误率显著低于汉字目标词,表明手语词(L1)具有加工优势。实验2比较了手语-汉语双语者语言间和语言内的语义共享轨迹是否相同。如果语言间和语言内出现了相同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则表明语言间的语义表征与语言内的语义表征的轨迹相同,可以进一步确認手语词和汉字词共享语义表征。反应时的结果表明,出现了类似的隐蔽语义联想启动效应,说明语言间和语言内具有类似的语义轨迹,两种语言的词汇共享语义特征。但是,错误率分析表明,汉字词的启动效果大于手语词,第二语言内的启动效应更大,表明L2与概念表征之间的联系较弱,需要借助于L1的力量,达到词汇识别。

4.2关于聋人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

本研究结果不支持词汇联结模型。在两个实验中,发现了语言间的启动效应,无论是从L1到L2,还是从L2到L1,都存在启动效应,说明汉字词和手语词一样,两者共享语义表征,需要激活共同语义才到达目标语言。虽然汉字词和手语词共享语义表征,但是,从启动量的差异以及错误率的趋势可知,L2的词汇表征有一部分还是会通过L1的词汇表征才能与概念表征联系,并不完全是直接通达语义,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修正的层级模型。另一方面,被试的第一语言是手语,从小学习汉语,对两种语言都比较熟悉,并且对材料熟悉性评定的差异也并不显著,所以可以将被试界定为熟练的手语一汉语双语者。尽管如此,手语词和汉字词之间的联系强度还是出现了不对称性:汉字词启动手语词可以直接通达手语词的语义表征,手语词启动汉字词有一部分会到达手语词的语义,再到达汉字词的语义,所以启动效应较大。即,汉字词的激活需要通过手语词来完成。这与修正的层级模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修正的层级模型認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会随着L2的熟练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当L2不熟悉时,L2的词汇表征经由L1的词汇表征来通达概念表征,属于词汇联结;当L2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都可以直接通达概念表征,属于概念联结。对于熟练的手语-汉语双语者来说,依然出现了这种不对称的联结,表明聋人依赖手语的程度强于健听人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4.3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习得与语言联系

健听人通过声音刺激激活普遍语法,三、四岁时便可以掌握极其复杂的口头语言。与之相比,聋人由于听力缺乏或者听力不足,普遍语法无法得到完全的激活。所以,聋人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语言系统,必须借助于其他通道来激活普遍语法,以视觉为媒介的手语便随之产生。手语在接受时并不需要听力通道的参与,普遍语法便可以激活,从而掌握自己的第一语言(手语)。手语为聋人与外界交流带来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语作为第一语言不仅不会阻碍口语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发展。聋童若在幼年掌握一定水平的词汇表达能力,无论是口语还是手语,都能够发展同样良好的言语能力。在聋人中,手语能力好的,口语能力往往也好。手语可以成为聋人通过读写学习口语的桥梁。Mayberry通过语言测试观察聋童发展美国手语以及英语作为L1和L2的关系,发现延迟聋童的手语获得最终只会令他们得不到完整的语言结构認知,对口语的发展不利。由此可见,手语在聋人的语言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聋人为了能够在语言上适应聋、听两个世界,汉语成为聋人必须掌握的语言。对于手语-口语双语者而言,汉语书面语就成为聋人的第二语言。聋人学习汉语不会像获得手语那样迅速。因此,聋人的汉语学习便像汉语健听者学习英语一样,需要借助于第一语言。聋人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已经建立的手语词汇系统及语法规则理解、记忆并解释汉字词。聋人学习汉语与健听汉语母语者获得汉语的过程存在差异:(1)语言和文字的习得过程不同。聋人通过汉字来学习汉语;健听者通过日常对话来学习汉字。(2)语言形成的途径不同。健听者通过感官(口、耳)形成,聋人对汉字的掌握要通过手语。在学习跨通道的两种语言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正因为此,聋生对手语的依赖程度会大大增加。在本研究中,手语词对汉字词的启动优于汉字词对手语词的启动、聋生在汉字词语义加工中会自动激活手语词,同样说明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

手语-汉语双语者的手语词和汉字词的联系同健听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联系既相似,也有差异。相似之处表现在,聋人与健听者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类似,都需要第一语言的支持,并且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两种语言逐渐共享语义表征。但是,聋人双语者对于第一语言的依赖要比健听者对于第一语言的依赖程度更强,表现为手语一汉语双语者对汉语高度熟练以后,在语义加工中仍然会激活第一语言。健听的双语者在习得第二语言以后,伴随着第二语言的高度熟练,在第二语言加工中,不再需要借助于第一语言。所以,在对聋人的汉语教学中,利用手语帮助教学,聋生可以通过第一语言掌握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又可以反作用于第一语言,从而促使聋生的全面发展。

5.结论

(1)手语-汉语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共享语义表征。

(2)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基本上符合修正的层级模型,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强于健听者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上一篇:弱视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教育启示 下一篇:大棚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