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积累与质的升华写作――在运用中积累,升华体验

时间:2022-08-22 12:13:27

量的积累与质的升华写作――在运用中积累,升华体验

一、注意观察,升华生活体验。

生活中一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生活细节,更能感动人、震撼人。下面是我在新课改论文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其中剪裁了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又饱含人生哲理。这样的细节应引导学生去捕捉,去描写。

走在父亲的身后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把我举在肩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我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让他带着我在热闹的街市中行走。每当秋冬起风时,父亲会双手将我从肩头放下,然后用稍带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乖乖地走在父亲的身后,抬起头,觉得父亲在身材好高好大,我几乎看不到他的肩头。

上初中后,父亲喜欢拉着我的手在街上行走,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我喜欢把自己的小手放进父亲的大手,让他领着我在繁华的街头行走。和小时一样,每当冷风吹起时,父亲会松开手,然后用同样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依旧乖乖地走在父亲的身后,抬起头,觉得父亲的身材少了几分高大,我可以轻松地看到他的肩头。

进入高中后,我很少有时间和父亲一起行走,往往我早上离家去学校时,父亲还没有起床,而当我完成作业时,在外工作了一天的父亲早已进入了梦乡。昨晚和父亲出去买东西,回家的路上刮起了风,父亲仍旧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愣住了,父亲啊,女儿已经长大,不再是当年仰起头看不到您的肩头的小孩子了,您的身材日渐苍老,但起风时您想到的还是在女儿前面走。我乖乖地,像小时候一样,走在父亲的身后,我不仅看到了父亲的肩头,还有那在寒风中的白头,不知怎的,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人生路上,我不会觉得冷,因为我走在父亲的身后。

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当时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一年四季就几件单衣,冬天都穿上,夏天只穿一件。我曾几次劝父亲置件新衣,可他嘴里嗯嗯地应着,过后就什么都忘了。那时我就暗暗立誓,等我工作了,一定让父亲每年都穿上新衣,让父亲幸福。

有几年我和父亲单独居住,父亲总默默陪我学习到深夜,微微烛光中他困得打盹儿。我让他去睡,他嘴里应着,却总不挪地方。等他困得实在受不了,上床睡了,如果我没睡,他就隔会儿呼唤一次:“孩儿,你快睡呀!”――我的父亲啊!

二、课本材料,学以致用。

课本中给我们提供了永恒的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的出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我高中时两篇课后随笔中的文段,表达的是自己学习课文后的点滴思索。

中国历史上,奢侈之人不少,俭朴之士也大有人在。在某些人看来,服饰华美,代表地位显贵;而事实上,奢华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浅陋的心,所以才穿华美之服,目的是掩饰自己的心。(读《训俭示康》)

生于这个世界,能有所追求,我便感到生活充满了意义。对我来说,出世与入世差别不大。入则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和约束他人,出则仍可用自己的纸笔擦亮人们的眼睛。不管如何,我心不变。也许,理性的银针会变成锈迹斑斑的铁钉,但如果银针不曾出示,又怎能看到那理性的神光?(读《荷丈人》)

三、阅读经典,抓住片刻的灵光闪现。

经典文学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种种可贵的人生体验,要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去寻找自己的真切体会。

今天又读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仿佛又经历一次生命的洗礼,感觉心境在沉淀中净化。故事结局都是令人悲伤的,却又都是两人重要的人生阶段;经历了这样一段爱情,他们都更加成熟。

可见,磨难是人生的课堂,大磨难是大课堂。有文字为证:

(孙少平)他之所以不愿和她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很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金波)直到在那远离故乡的地方发生过那场刻骨铭心的感情悲剧后,他才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在素材的运用和积累中,我们要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学以致用,读以致用,积极运用各种素材,写出真实的感悟。在运用中积累升华体验,升华生命的意识,升华生命的质量。

上一篇:转角遇到NoSQL 下一篇: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