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古镇的坚守和创新

时间:2022-08-21 11:23:28

张良古镇的坚守和创新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史记・高祖本纪》)

此乃汉高祖刘邦对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评价。可以说,正是由于三人的鼎力辅佐,刘邦才开创了西汉王朝。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同时存在着张良镇、萧何村和韩信村,汉初三杰的名字以地名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这在全国也属罕见。刘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子房,即是军事谋略家张良。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镇,因其屯兵于此而得名。专家们认为,张良镇历史较诸葛村、乌镇、景德镇等中国著名的古镇还要悠久。

光阴荏苒,风云变幻。

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名镇的脉络。历经风雨沧桑的张良镇,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实物档案。张良镇,起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1986年河南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由此,“特色小镇”引爆为网络“热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州名镇,张良镇也积极行动、稳步推进,在坚守中创新。在张良镇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张良镇如何建设特色小镇,如何规划特色小镇,如何选择确立主导产业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剖析发展、突破之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平(顶山)宝(丰)叶(县)鲁(山)”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平顶山市新区规划建设的逐步启动,张良镇在城镇建设中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建管并重、特色鲜明、建设小城市”的方针,确立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城建兴镇、生态靓镇、文化塑镇”六大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中心镇建设,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彰显了“张良形象”,打造了“张良名片”,形成了“张良特色”!

保护生态 彰显古镇风韵

张良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东南部17公里处,因西汉军事谋略家张良屯兵于此而得名,是鲁山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二鲁山”之称。全镇总面积9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万亩,辖41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其中,镇区人口3万。

一楼一景、一街一景、一步一景,步步有景,这是本刊记者在张良镇采访时看到的一幕。这里的城镇建设已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特别是杨庄新城、碧水怡园、滨河佳园等,已经成为了张良镇地标性建筑。张良镇,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张良形象”。

多年来,张良镇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与打造休闲旅游之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发展和保护生态两不误。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每年年初,该镇党委、政府就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落实各项工作,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实施“清洁镇区”工程。在美丽宜居小镇创建中成绩显著,高楼林立的小镇,整洁宽阔的街道,绿树掩隐的村庄,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无不展示着城镇化建设的现代文明。

行走在张良镇上,汉王大道、子房路、留侯路、萧何路、韩信路、纪信路、陈平路、三杰路等路名不时从眼前跃过,令人恍若有穿越之感,这些街道的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传说,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镇曾经辉煌的历史。张良镇是历史古镇,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贺塘和小老庄遗址;有汉刘邦住址、张良屯兵遗址等。为传承西汉文化,彰显千年古镇风韵,提升中州名镇品位,所以,张良镇在建设规划镇区道路时,均以西汉时期历史名人的名、字或封号为街道名。重视生态建设和传承西汉文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张良名片”。

提升形象 强化基A建设

近年来,为了实现“平宝叶鲁”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平顶山新区经济健康发展,张良镇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建管并重、特色鲜明、建设小城市”的方针,围绕拉大镇区框架、完善镇区功能、改善镇区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树立张良镇良好形象。

“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公布,对于发展中的张良镇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和鞭策。争创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总感觉特色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张良镇早在1992年就被当时的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近几年,又依靠年产3.5亿条的皮带产业,以及生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经济实力大增。但如何将几个亮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我们还在继续探索。”采访中,张良镇党委书记刘永凯郑重地说。同时,他介绍和回顾了近年来提升形象、强化基础建设的措施。总结和梳理过去,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

加快镇区旧村改造,提高群众居住环境。张良镇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2600多万元,建设了汉王大道和汉王大道商业街。运用民间资本4亿元,建设能容纳8000多人的滨河佳园。同时,整合各类资金6.7亿元,实施了中州花园、杨庄新城、平安佳园、富田花园、碧水怡园等镇区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居民生活小区,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筹措社会资金修建、美化、亮化河滨大道步行街,使之成为张良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整体形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实施了311国道镇区段1000米拓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建成镇区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镇区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对镇区道路、游园、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升级。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对镇区留侯路、子房路进行硬化、绿化升级改造。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古镇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品位日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

富民强镇 壮大特色产业

近年来,张良镇在提升形象、强化基础建设的同时,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镇。

结合发展实际,张良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蔬菜经济带、林果经济带、优质粮经济带、商贸经济带和沿311 国道两侧工业园区的“四带一区”经济格局;确立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城建兴镇、生态靓镇、文化塑镇”六大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以腰带、蔬菜和商贸为龙头的特色鲜明的产业态势。

“张良镇的腰带产业历史悠久,目前全镇有环保型腰带企业20多家,腰带产品种类达到3800个,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张良镇因此被称为‘中华腰带第一镇’。”谈及腰带产业,张良镇人民政府镇长魏建运言语间尽是自豪和对未来的期盼。

张良的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较好,2009年,张良镇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该镇又引进种植号称世界蔬菜之王的“芦笋”。尤其是河南名优土特产、汉代贡品――张良姜,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享誉海内外。

而商贸产业始于明代,繁荣于20世纪80年代。商贸市场经营商品涉及五金家电、珠宝玉器、百货日杂、烟酒食品,一应俱全。同时,已开设铁通、申通、中通等快递公司,服务业务覆盖全国各地,对周边县、乡镇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

2012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红茶品鉴活动评选中,该镇的“尧山玫瑰红”喜获十大红茶名品“四大名旦”之首,成为张良镇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张良镇山水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有嶂陡山、玉皇顶、老婆磕、东石人山、佛爷山、凤凰山、澎泉湖、南水北调总干渠和观光农业景点等景区,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区域内的嶂陡山,海拔446米,山之险峻和外部形状形似武当山,故有“二武当”之称。山峦起伏,巨石满目,像羊,如牛,似龟,同猴,形如巨人,俯首鸟瞰,云雾飘渺,林海滔滔,野禽翱翔,青山绿水,景观宜人,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

砥砺前行 坚守中促发展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年来,张良镇在镇区建设上日新月异,日常管理上亮点纷呈,各项事业硕果累累,获得了诸多荣誉。2009年、2010年,该镇连续两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全面发展“十快乡镇”;2011年获得平顶山市农村公路养护文明示范镇;2013年以来,该镇成功争取到“市级卫生先进乡镇”“市级文明村镇”“省级生态乡镇”等T多新荣誉,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而所有这些,都源自张良镇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务实重干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崇尚实干的干部队伍,由此展现出喜人的“张良形象”和“张良特色”!

对于张良镇未来的发展,一些专家纷纷建言。北大新豫商领袖培育工程创办人张t原建议,张良镇应从长远方面做规划,发展重点应放在生姜产品上面,有机循环的产业才是可长期发展的产业。河南省扶贫小组组长刘鹏军则提出,利用张良镇特有的历史底蕴打造出具有汉代文化的特色旅游小镇,将韩信、萧何等历史人物归拢一起,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建立有特色的景点。

特色小镇的春风拂过,春来花已开。作为千年古镇,张良镇再次站在新的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并存。谈及未来的规划,刘永凯接受采访时充满激情地表示:“下一步,张良镇将紧紧抓住这次特色小镇创建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做美、做靓中心镇,顺利完成创建工作。力争把张良古镇打造成为鲁山县、平顶山市乃至全省、全国重要的休闲度假风景区、生态建设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和最宜人居的魅力之镇,我们会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勇往直前的激情再创佳绩!”

上一篇:“城归潮”带来新红利 下一篇:绿色快递离我们还有多远